特朗普是“克格勃”间谍?特朗普对俄乌冲突的立场转变速度不仅让俄罗斯措手不及,也让西方开始怀疑特朗普是不是真的“通俄”了。 20日,叛逃至维也纳的前苏联“克格勃”官员阿尔努尔·穆萨耶夫在社交媒体上指控特朗普就是“克格勃”培养的间谍,代号“克拉斯诺夫”。 穆萨耶夫声称,招募特朗普的工作是由他原本所在的“克格勃”负责,该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招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1987年特朗普进入了克格勃的视线……这是一件相当疯狂而且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没人会知道我们招募的间谍会成为未来的美国总统”。 综合各方信息来看,这一指控的戏剧性远大于可信度,从指控本身来看,穆萨耶夫声称特朗普于1987年被克格勃第六局招募,代号“克拉斯诺夫”,并称克格勃通过商业合作和婚姻关系长期培养特朗普成为“战略性潜伏特工”。 支持这一说法的细节包括:特朗普首次访苏时受到特殊礼遇,其前妻伊万娜的捷克背景被怀疑为情报机构安排,以及特朗普早年房地产项目与疑似克格勃控制的公司合作等。 但这些“证据”存在明显漏洞:穆萨耶夫本人因叛国罪被哈萨克斯坦通缉,且其声称的任职部门与公开简历不符;克格勃代号体系多为俄语词汇,“克拉斯诺夫”这类姓氏变形不符合惯例;而所谓“培养40年成总统”的叙事更接近谍战小说而非现实情报工作逻辑,克格勃不可能在1987年预判特朗普会从政并成为总统。 不过仔细一想,特朗普对俄态度确实存在反常。他在俄乌冲突中多次要求乌克兰割地求和,甚至比普京更严厉批评泽连斯基,这种立场转变让克里姆林宫都感到意外。 但更合理的解释是特朗普的实用主义政治风格:他认为乌克兰战争消耗美国资源,急于通过“极限施压”换取交易利益,同时塑造“结束战争”的“赢家”形象巩固选民支持。 其与普京的互动更多是右翼保守主义者的意识形态共鸣,而非间谍任务的执行——两人都推崇强人政治、反对“政治正确”,这种思想契合甚至让特朗普对普京产生崇拜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情报战的真假边界正在模糊化。即便指控缺乏实证,但其结合了部分真实背景:特朗普家族与东欧的婚姻联系、早年商业往来中的苏联元素、解密的捷克监视文件等,形成“半真半假”的混合叙事。 这种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既让反对者借题发挥,又让支持者以“政治迫害”为由反击,当前美国约四成共和党选民认为“深层政府”在构陷特朗普,这类传闻反而可能强化其“反体制英雄”的人设。 归根结底,国际政治已进入“后真相”博弈时代。当大国将历史档案、情报术语、领导人隐私都转化为舆论武器时,普通人很难辨别真伪。 对于特朗普“间谍门”,更应关注三个核心问题:第一,爆料者是否具备独立可信度?第二,叙事是否符合情报工作基本规律?第三,最大受益者是谁?毕竟,真相或许不如叙事重要,而叙事永远在为权力服务。个人浅谈,仅供参考,对此你怎么看?
特朗普是“克格勃”间谍?特朗普对俄乌冲突的立场转变速度不仅让俄罗斯措手不及,也让
任峻评世界巨大的
2025-02-23 08:16:1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