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功德林第一批获得特赦的战犯中,有个叫卢浚泉的中将,他在镇守锦州的时候拒不投降,比较死硬,但却获得第一批特赦。这让他的顶头上司范汉杰颇为不服,认为他没资格。那么,卢浚泉为什么能获得第一批特赦呢? 范汉杰不服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卢浚泉一开始的时候誓死不愿意投降,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顽固分子。 这样的人在功德林里待了几年,都能够被特赦放出去,他的心中自然不平衡,像是态度顽固的黄维,可是直到最后一批才被释放出来。 不过黄维和卢浚泉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黄维思想转变慢,认准了一个道理就不会改变,越是想要改变他,他越是不转弯。 可是卢浚泉之所以不愿意投降,倒不是因为他看不清楚形势,而是因为他内心觉得蒋介石对待自己还不错,更不想背叛龙云。 站在他的立场,就算他明知道国民党大势已去,作为滇军也不好公然站出来成为起义将领,这种“背叛”让他过不去情感那关。 不过他也不会做无用的抵抗,不想增加更多的伤亡,到时候还落一个凄惨的下场,所以只好不抵抗也不投降,任凭怎么说都不愿意起义。 但是实际上,卢浚泉早就已经看清楚了自己的结局,在被俘之后,他得到了解放军将领的接见,交谈中他的态度良好,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有很高反抗情绪。 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云南地区解放,他给军长曾泽生发去了电报,内容主要就是劝说他不要再抵抗,配合解放军完成解放。 最终曾泽生从大局考虑,选择了起义,这其中不得不说多少也有卢浚泉的功劳,仅凭这一点来说,他被特赦就情有可原。 再者,卢浚泉在改造期间的表现良好,不仅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还练就了一手“绝活”,就连沈醉看了都惊叹不已。 改造的时候,战犯们除了日常学习就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卢浚泉的“绝活”就是砌墙,他像是一个专业的瓦工,瓦刀在他的手里运用自如。 他砌墙技术熟练,做工又快又好,其他人都比不上,只要是他砌的墙,从来都没有倒塌的风险。 这点可见他在功德林中的评价应该不错,积极劳动,毕竟特赦很大程度上也要参考工作人员的反馈评价。 不过除去这些自身因素,范汉杰最不满的原因就是卢浚泉的背景,因为他有一个不得了的侄子——卢汉。 卢汉是云南的抗日将领,在抗战中和解放战争中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龙云被迫离开云南之后,他便成为了新的“云南王”,掌握着云南的军政大权,可以说云南是否能和平解放,他是影响结果的重要人物。 1949年,他将沈醉等高级军官全部给扣押,然后宣布起义,正式宣告云南和平解放,仅凭借这一贡献,他就值得得到特殊对待。 而卢浚泉作为卢汉的叔叔,关系自然不一般,最开始卢浚泉不愿意投降或者起义,一定程度上也是担心影响到自己的这些亲人,大家都在蒋介石的手下办事,自己投降了,万一他迁怒于侄子,也会让他于心不安。 有这层关系,就不难理解卢浚泉的特赦了,卢汉、龙云前后起义,作为和他们关系密切的卢浚泉表现又很好,特赦的决定也能看出来对他身份的考量。
1966年春节,朱德时常一个人在叹气,夫人康克清关心问道:“你有什么不好过的?”
【1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