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称泽连斯基已被开除 马斯克称“开除”泽连斯基:美乌关系的新波澜与地缘政治的暗潮涌动
当地时间2月22日,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的一则回应,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当有用户提及泽连斯基在美乌矿产交易中反复无常的态度,并质疑其总统任期时,马斯克简洁有力地回复:“泽连斯基被开除了” 。这一言论瞬间成为全球舆论焦点,将美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围绕矿产协议的博弈,再次推到台前。
马斯克此番表态并非毫无缘由,其背后有着多重因素交织。从美乌矿产协议的谈判进程来看,泽连斯基的态度确实摇摆不定。最初,面对美国提出的乌克兰交出50%矿产收入的协议,泽连斯基有所动摇,甚至一度表现出接受的意向;但随后,他公开指责该协议条款如同 “新殖民主义”,予以嘲讽并拒绝;在美方持续施压下,他又曾出现妥协的迹象,可最终还是再次拒绝了该协议。这种反复的态度,无疑让美国方面大为不满,马斯克作为特朗普政府 “政府效率部” 负责人,其言论很可能代表了美国政府对泽连斯基的一种强硬态度。
更深层次来讲,这反映出泽连斯基面临的合法性危机。自2024年5月其总统任期结束后,泽连斯基以 “戒严令” 为由,一直拒绝举行选举。在国际社会眼中,其权力的延续缺乏足够的民意基础,合法性饱受质疑。马斯克此前就多次强调,泽连斯基必须通过选举来证明他仍代表乌克兰人民的意愿,否则就难以服众。而美国政府也已要求乌克兰在2025年底前举行选举,甚至暗示将 “停火协议” 与选举挂钩,这一系列动作都显示出美国对乌克兰内部政治格局的干预和掌控意图。
马斯克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也凸显出科技资本与政治权力深度捆绑的现状。作为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家,他通过社交平台,将复杂的美乌协议争议简单归结为 “泽连斯基失信”,借助社交媒体的算法,放大对泽连斯基的负面评价,操控舆论走向。在美乌矿产协议中,美国要求控制乌克兰50%的资源收入,马斯克将这一明显带有资源掠夺性质的要求包装成 “透明化改革”,实际上是在为特朗普政府 “美国优先” 的资源战略服务。他与特朗普之间频繁互动,构建出一种类似 “双头政治” 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他在政治领域的话语权。
对于泽连斯基而言,他正处于一个极为艰难的困境之中。乌克兰对美国 “星链” 卫星服务存在依赖,这成为美国施压的有力筹码。马斯克曾威胁切断 “星链” 服务,以迫使基辅在矿产协议上做出让步。美乌协议中甚至要求乌克兰将未来收复领土的66%资源收入纳入美国控制的基金,这无疑是 “未胜先割地”,充分暴露了美国对战后秩序的单方面规划,也让乌克兰面临主权让渡的巨大风险。此外,泽连斯基为了压制国内政治对手,如前驻英大使扎卢日尼,甚至可能对其发起刑事指控,这无疑会进一步撕裂乌克兰国内的政治生态,削弱国家的凝聚力。
在国际层面,各方对此事件反应不一。欧洲方面,德国总理朔尔茨虽批评马斯克 “干涉内政”,但欧盟整体并未对美乌协议提出实质性反对,某种程度上默许了美国对乌克兰资源的分配主导权。俄罗斯则借此强化 “西方剥削论”,宣称泽连斯基是 “和平谈判的障碍”,并加快对乌东地区的实际控制。而南半球的阿根廷总统米莱与马斯克的互动,也揭示出一种 “反建制联盟” 的形成趋势,其背后逻辑是牺牲弱国主权以换取强权支持。
马斯克宣称 “开除” 泽连斯基这一事件,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言论,而是标志着一种新型国际权力结构的悄然萌芽。在数字时代,科技巨头凭借其掌控的舆论平台和背后的资本力量,深度介入地缘政治博弈。弱国在这种强权博弈中,面临着主权被侵蚀、国内政治被撕裂的严峻挑战,国际政治格局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未来,美乌关系究竟将走向何方,乌克兰能否在这场资源与权力的角逐中保住自身利益,国际社会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