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外卖骑手和工厂工人看社保伞下的生存博弈。
不管是MT还是JD,都开始给外卖小哥上社保了。
但大家都知道,同一件事必定会有不同的声音。
面对骑手交社保,一种的声音是,劳动者权益终于被得到了重视;而另一种声音是,到底是社保需要骑手还是骑手需要社保。
这两种声音,我不做定论谁好谁坏。
以我自身经历来说,我从事的是电子/半导体行业。说得直白些,常年都在和电子厂打交道。
电子厂招流水线工人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大门口贴着工厂直招,二是让中介招人。
这两者区别就是,工厂直招是和员工签正式合同,每个月会往员工的银行卡上打钱,但是,每个月都要扣五险一金——员工到手的钱就少了。
而让中介招人,一般不签合同,因为钱是工厂打给中介,而后再由中介分配。也因此,通过中介到工厂的,一般到手会多一些——没交五险一金。
你看,明明写着工厂直招,和工厂签合同,每个月都不会有中间商赚差价。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通过中介进工厂?
因为目的不同。
和工厂直签,一般是长工,趋向于稳定的一类人。
和中介签约,一般是短工,一般不会太稳定,例如学生打暑期工。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会有短工的存在?
因为有的人就不是正儿八经找工作的,只是它当下需要钱,而工厂恰好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工作途径给它,并且单价也还可以。他只需要进去上1个月夜班就能解决当下窘境。所以,这类人往往要求——到手的钱要多。
也因此,什么员工待遇,五险一金,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不是正儿八经到手中的,都是假的。
所以,我还是觉得,不管是工厂的工人,还是外卖骑手,本质上的生存逻辑都是相同的。
这两个群体的数量都太过于庞大,里面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是因为年纪,技能,学历等各种原因而进入这个行业,目的都是不同的。
不能单纯因为交或不交社保,而对这一个规定下定论是好是坏。
我们民营企业在困境下要谋发展,同样,我们普通打工人也要在困境下谋权益。
但说到底,五险一金就像一把伞。
有人需要它遮风挡雨,也有人觉得扛着伞跑不快。
就像电子厂里有人宁愿少拿钱也要稳定,有人却盯着眼前多挣几百块。外卖骑手群体也差不多如此,既有想扎根城市的「长跑者」,也有临时周转的「冲刺选手」。
而规定要做的,并不是一刀切地给所有人撑伞,而是让需要的人能稳稳握住伞柄,让想轻装上阵的也不至于淋透全身。
就像广东试点的「灵活保障池」,既保工伤医疗,又能跟着人走;
或者像上海让骑手自己参与定规则,把生存智慧和算法平衡起来。
刚看到这么一个观点,我觉得很合理——既然外卖骑手属于新形态下的职业,那么在此之后就一定会有突破现阶段五险一金「刚性框架」的的参保模式。
当规定能够包容不同的活法,这才是对千万劳动者最实在的尊重。
毕竟,谁不是在生活的夹缝里,努力找自己的出路呢。
第亿次心动
中介比工厂给🉐多,它吃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