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一位妇女为躲避国民党追击,抱着九个月大的婴儿在树林里狂奔,眼看敌人就要追上,她却索性解开了衣扣。 树林中的枝叶在深秋的寒风中摇曳,沙沙作响。国民党搜山队的脚步声和喊叫声越来越近,朱引梅抱着九个月大的婴儿在密林间快速穿行。 她的双手颤抖着解开了衣扣,将一个沉甸甸的布包紧贴着肌肤缠绕在腰间。布包里装着十六两黄金,这是丈夫留下的组织经费和她的全部嫁妆。 国民党军队已经在山下列队,准备对这片树林进行地毯式搜索。朱引梅蹲在灌木丛中,用手轻轻捂住了孩子的嘴。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1939年,朱引梅已经不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生死考验。就在三个月前,她的丈夫涂正坤被军阀杨森的部队在平江县城当街杀害。 涂正坤担任湘鄂赣特委书记期间,一直致力于组织抗日力量,在当地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可是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他成了某些人眼中的眼中钉。 在遇害前,涂正坤就预感到局势不妙,将十二两组织经费全部兑换成黄金交给了朱引梅保管。那天晚上,他郑重地对妻子说,如果自己有不测,这笔经费一定要交到组织手中。 朱引梅虽然出身于平江县的大户人家,从小锦衣玉食,但在二十岁那年就毅然选择了革命道路。她和涂正坤相识后,两人志同道合,携手投身革命事业。 婚后的岁月里,涂正坤带领游击队反围剿,朱引梅则在敌后根据地开展宣传工作。夫妻二人分工配合,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平江惨案"发生后,军阀杨森的部队不仅杀害了涂正坤,还屠杀了上千名党员和爱国群众。朱引梅成为了他们重点追捕的对象,他们认定组织的经费一定在她手中。 为了防患于未然,朱引梅早就把自己的四两黄金嫁妆和丈夫托付的十二两组织经费缝在一起。现在,这十六两黄金就贴在她的腰间,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变。 树林中的追捕声越来越近,朱引梅抱紧了怀中的婴儿,深吸一口气,弯着腰继续向山林深处移动。她知道,自己不仅要守住组织的经费,更要保护好丈夫留下的唯一血脉。 杨楚新带领的搜山队在连云山区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搜捕行动。他们设下了多重包围圈,誓要抓获朱引梅母子。 搜山队的战术极其残忍,他们采用机枪扫射的方式对可疑区域进行"清理"。一次搜捕中,一颗子弹击中了朱引梅的肩膀,鲜血很快浸透了她的衣衫。 负伤后的朱引梅忍着剧痛,在山民的帮助下躲进了一个偏僻的山洞。 为了不暴露行踪,朱引梅不敢生火,只能用冷水为伤口简单清洗。 幸运的是,当地的山民们自发组成了一张守护网。他们时常为朱引梅母子送来一些食物和药材,有时还会提供敌人搜捕的最新动向。 在一次紧急转移中,朱引梅遇到了平江县城的房东太太。这位善良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为朱引梅指出了一条安全的撤离路线。 为了便于随时转移,朱引梅从不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她用一块油布搭建简易帐篷,有时甚至直接露宿山林。 日子一天天过去,朱引梅的奶水渐渐枯竭。她只能到山涧里捡拾野菜,抓些小鱼小虾,勉强维持母子的生存。 当风声稍缓时,朱引梅会偷偷下山到小镇上打零工。她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后,立即返回山中。 在这段逃亡岁月里,朱引梅始终把十六两黄金带在身边。她用一块棉布将黄金缝制成肚兜,贴身携带,从不离身。 山里的日子异常艰难,但朱引梅依然坚持给儿子讲述父亲的故事。她告诉涂明涛,他的父亲是一位为革命献身的英雄。 搜山队的搜捕范围逐渐扩大。朱引梅不得不带着孩子转移到更深的山区。 在那里,她遇到了更多逃难的同志。大家互相照应,共同对抗着这段艰难的岁月。 从1939年到1949年,整整十年的时光在逃亡中悄然流逝。朱引梅的黑发早已染上了白霜,年仅四十岁的她满脸皱纹。 在这十年中,反动派不断散布谣言,污蔑涂正坤勾结土匪、阻碍抗日。朱引梅却始终坚守着组织交给她的任务,等待真相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天。 为了不暴露身份,她经常更换工作地点。有时是帮人收割稻子,有时是替人洗衣服,有时甚至去挑担做苦力。 1949年7月,平江县终于迎来了解放。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迅速传遍了连云山区的每个角落。 朱引梅带着儿子和那包黄金,第一时间赶到了县政府。她的衣衫破旧,但眼神坚定。 县委书记齐寿良接见了这对饱经沧桑的母子。当朱引梅从破棉衣里掏出那个布包时,办公室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布包里的十六两黄金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十年的颠沛流离,没有动用其中一分一毫。 朱引梅主动向组织交代了黄金的来源:十二两是丈夫托付的组织经费,剩下的四两是她的嫁妆,现在全部作为党费上交。 这一刻,县政府的干部们都为之动容。一个弱女子,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用十年时间守护着组织的财产。 随后,组织开始着手为涂正坤平反。那些诬蔑他的谣言被一一澄清,他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事迹得到了公开表彰。 朱引梅带着儿子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平江县城。曾经熟悉的街道已经面目一新,到处洋溢着解放后的欢乐气氛。
1939年,一位妇女为躲避国民党追击,抱着九个月大的婴儿在树林里狂奔,眼看敌人就
文史记叙录
2025-02-24 09:59:46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