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论文修改的小tip:设置“论文冷静期”

🔹《拯救「研究牲」计划》第62篇,这个系列合集见笔记结尾👇🏻 在辅导过程中给学生审阅批注论文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是: 🔸他们察觉不出来自己的论文有啥问题,但是一到我手里就是满篇的问题。 你要说关于论文逻辑框架、创新性这些比较高阶的问题学生发现不了还可以说和经验有关。但我就常常发现很多很简单很明显的错误像错别字、学术规范、排版格式等等,学生还是看不出来。只有我点出来的那一刻学生才会恍然大悟。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只有一个: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为作者,你是这个世界上对你论文最熟悉的人。你和你的论文朝夕相处几个月,就会带来2个问题: (1)你总以作者的第一视角去看你写的论文,是意识不到别人以读者的第三视角看你论文时存在的问题的。你和你的论文距离太近,反而导致看不清它说了什么。 (2)论文有些问题明明在你眼前晃荡但你就是完全意识不到。你总会下意识把出现的错误在大脑里给它“润色”成正确的,然后就一不留神放过它了。 所以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经验是:要时不时地设置“论文冷静期”,适当地从你写的论文中抽身,获得一点【批判性的距离感】。 ◾️拿我自己举例: 写了一版论文之后,我会搁置一段时间做点别的再回看。给大脑中负责写论文的部分放空放空,淡化一点我对论文的熟悉度。 而在这段时间我可能看了别人的论文/参加组会/和同门讨论问题等等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想法,以新视角再去看自己之前的论文就会发现有很多可以改的地方,再去完善。 具体隔多久主要看个人的更新情况,短的两到三天,长的一周时间,主要看你这段时间接受新信息的密度。密度越大,你的更新速度越快。直到发现这一版相对于上一版没什么改进的空间就可以结束修改了。 ◾️你也许会问:如果时间特别紧张怎么办?马上ddl了,我没时间做别的。 那我的建议是:写论文也分很多不同子任务,比如绘制图表,比如写正文,比如修改排版格式,比如审阅学术规范……你可以在这些子任务中切换,能减少你长期投入在一个任务里的大脑倦怠感,给自己和上一个任务留下“冷静期”,而且还不影响你写论文的总体进度推进。 (全文看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