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贵原创新作:针线笸篮里的母爱 在我的记忆深处,屋内土炕旯旮里的针线笸篮,就如冬天温暖的火炕,散发着柔和而持久的热,温暖着一家人的身心。从我有记忆起,它就放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承载着家的温馨与母亲无尽的爱。 过去的农村,炕头的针线笸篮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之物。有竹编的,有沙竹扎的,有柳条编的,还有用废纸张泡浆糊裱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竹编的笸篮,线条细腻流畅,编织工艺讲究,有些还配以彩色竹条精心编制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来。那精湛的手艺和鲜艳的色彩搭配起来,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沙竹扎制的,质感独特,带着大自然质朴的气息 ,坚韧又实用。这些精美的竹编和沙竹笸篮多是从集市上购置,价格相对较贵,只有家境殷实的人家才能将其摆上炕头,是那时家庭主妇们的钟爱。而柳编的笸篮,常带着手工的拙朴,每一根柳条的交织都凝聚着主人的心血;纸糊的笸篮,常用废旧纸张泡浆糊裱制而成,虽材质普通,却充满了创意与智慧,如表面再糊上一层花纸装饰一下,在那个年代也使人爱不释手。柳编和纸糊的针线笸篮,大多出现在贫困家庭的炕头。虽不华丽堂煌,但也经济实惠,同样装满了一家人的生活琐碎与温馨时刻。 我家的针线笸篮就是朴实的柳编制品。原本那洁白的柳条,在日复一日的烟火熏染下,渐渐褪去了光泽,变成了深沉的铜锈色,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妈妈怕粗糙的边缘磨损衣物,特意用旧布条包裹了一圈,针脚细密而均匀,每一针都缝进了对它的爱护。 笸篮里面的世界丰富多彩:锋利的剪子,刃口闪烁着寒光,能轻松剪开厚实的布料;针锥的尖头上带着岁月的痕迹,那是无数次穿透鞋底留下的印记;银色顶针套在妈妈的手指上,金属的质地冰冷坚硬,却见证了妈妈无数次飞针走线的辛劳场景。夹着鞋样、花样的书,纸张已经泛黄,但书页里夹着的鞋样、花样,都是妈妈的创意宝库,每一个图案都承载着她对家人的爱;鞋楦头和袜板子静静地躺在里面,等待着被随时使用,它们是鞋子和袜子成型的关键。还有打线拨吊子、布头边角、细麻绳、针头线脑、未完工的鞋底、鞋帮,满满当当,应有尽有,就像一个神奇的百宝箱,蕴藏着生活的无尽奥秘。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对那个神秘的笸篮充满了好奇,有事没事就喜欢在里面翻腾,每当拿起剪刀或是锥子时,妈妈总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板起脸来责骂,那严厉的眼神里,藏着的是对我们深深的担忧与疼爱。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添置新衣,做双新鞋是难得的奢侈品,缝缝补补、拆旧翻新成了家常便饭。为了我们姊妹几个不经晒挨冻,妈妈为我们的衣帽穿戴操碎了心。从一颗小小的纽扣掉落,到衣服上的破洞,再到制作鞋子,添置被褥,所有的针线活都由她一人承担。 我们姊妹像春天里疯长的禾苗,衣服鞋子总是很快就小了。每添置一件新衣,总是老大先穿,等老大穿不成了,妈妈就仔细地改一改,缝一缝传给老二,接着是老三,件件衣服都承载着我们成长的足迹。 每到冬天来临,便是妈妈最忙碌的时候。她把全家人上一年穿的棉衣棉裤一件件拆开,那些积攒了一年的污垢,在妈妈的搓洗下消失不见。有些褪色的布料,就用煮青或煮蓝上色,那锅里翻滚的颜料水,就像妈妈对我们深沉的爱,染进了衣物的纤维里。棉花被拆出来,结成块攒成团的,她就一下一下的撕化,将其整理为张,重新铺置均匀,再一针一线地缝制成棉衣棉裤。穿上妈妈重新缝制的棉衣,温暖从身体蔓延到心底,那细密的针脚里,满满的都是妈妈的爱。有时夜间醒来,睁眼看到妈妈还在就着那豆粒大的灯烛,在飞针走线的忙碌着。 我们小孩子天性贪玩,又不懂得讲究卫生,鼻涕流下来随手就用袖子一抹,妈妈翻新的棉袄没过几天,袖筒就变得脏兮兮的。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找来破旧的袜腰,缝套在我们的袖筒上,或是缝上一片旧布,把袖筒保护得严严实实。到过年时,妈妈趁我们睡下时,会把这些防护布拆下来,脏了的袖襟处,用刷子蘸着水,轻轻地刷洗,污渍在妈妈的涮洗下渐渐褪去,再放在火炉上烘干。第二天起来,看着焕然一新的棉衣,我们满心欢喜,那就是我们过年最珍贵的新衣。 年轻时候的妈妈,心灵手巧,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大裁小剪,样样精通,铰鞋样、剜花样,对她来说轻而易举。村里的婶子大娘们常常拿着布料来找妈妈帮忙,无论是铰鞋样、腾花样,还是裁剪新衣服,妈妈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推辞。她量布料从不用市尺,只用手的虎口,嘴里念念有词:“一扎一尺,尺五二尺,二尺五……”那专注的神情,熟练的动作,令人惊叹。经她扎量出来的尺寸,与市尺分毫不差,让大家赞叹不已。
张福贵原创新作:针线笸篮里的母爱 在我的记忆深处,屋内土炕旯旮
杨森林文化
2025-03-07 18:52: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