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4岁的何香凝在逃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很镇定地说:“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想劫就来吧。” 何香凝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她在政治、革命斗争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为中国女性争取更多社会地位和权利。 1903年,何香凝前往日本留学,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在日本,她接触到了同盟会的理念,并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最早的女性会员之一。她承担起了同盟会的联络工作,还参与了诸多重要的组织事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辛亥革命胜利后,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一同前往广州。廖仲恺成为广东财政司副司长,而何香凝则继续参与政治活动,支持丈夫以及革命事业的推进。她与廖仲恺、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一起,参与了“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努力维护国家的独立与民众的福祉。特别是在第二次护法运动中,何香凝表现出了她的决心,成为这一时期不可或缺的女性力量。 1922年6月,广东政局动荡,廖仲恺被囚禁。此时,何香凝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坚定地投身到丈夫的营救行动中。她积极组织力量,设法营救廖仲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廖仲恺最终被释放,何香凝的果敢再次体现了她为国家的奉献精神。 时间来到1941年12月,香港战事吉祥,何香凝正坐船逃离这座城市。船行驶在茫茫大海,前方却突然杀出一艘快艇,逼停了何香凝所乘的船只。船长见状大惊失色,以为遇上了海盗。何香凝却不慌不忙,沉声对船长说:"你去告诉他们,何香凝就在这船上。他们要是想打劫,就尽管上来吧。"语气之中,带着一股视死如归的从容。 时间倒回半个月前。12月8日,日军突袭香港,迅速占领了大半城区。何香凝原本打算乘船离开,却因事起仓促而滞留。好在何香凝住所在偏僻处,暂时没有被日军发现。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何香凝却展现出常人难以企及的豁达。每天,她都会拿起画笔,用画画来平复内心的焦虑。何香凝观察入微,笔下的香港战时情景栩栩如生: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惶恐逃窜的难民;到处都是日军巡逻的身影。一幅幅画作,既见证了城市的苦难,也抒发了何香凝内心的感怀。 一天早上,何香凝住所的大门被急促地敲响,日军的呼喝声随之响起。何香凝不慌不忙,把画具收好,嘱咐儿媳和孙女藏到房间。只见院子里围满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兵,个个神情严肃。小队长上下打量何香凝,用生硬的汉语质问道:"你是做什么的?" 令人惊讶的是,何香凝竟然用流利的日语回答:"我是这家的管家,负责看管房子。"小队长半信半疑,又问:"房主人呢?去哪儿了?"何香凝不卑不亢:"房主一周前就坐船去南洋了。" 何香凝一口标准的日语,让小队长放松了几分警惕。他环顾四周,似乎有些顾忌房主的身份,也就没有下令彻底搜查。 虽然化险为夷,但何香凝知道,自己在这里已经不安全了。正当何香凝筹划如何撤离之际,女儿和女婿来辞行。他们还要继续革命工作,必须先行离开。何香凝依依不舍,叮嘱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做变节的事。目送两人远去,何香凝心中五味杂陈。如今在香港,自己至亲无几,不知前路几何。 就在此时,敲门声再次响起。何香凝警惕地把门打开一条缝,见是个陌生男子,便问:"你找谁?"男子急切地说:"廖夫人,我是您儿子的朋友谢一超啊!"何香凝恍然,连忙把人迎进屋内。
谢一超说,日军已经得知何香凝仍在香港的消息,正在加紧搜捕,务必要尽快撤离。何香凝当机立断,只匆匆收拾了些细软和干粮,便和儿媳孙女一起,跟随谢一超悄悄来到海边的一处渔家。一行人计划伺机乘船北上,逃离这个是非之地。
就在货船将要驶入广东海域的时候,前方突然出现一艘快艇,朝他们疾驰而来。"靠岸停船,接受检查!"快艇上的人大声喊道。 船舱内传来一阵骚动,谢一超连忙上甲板查看,快艇上的人竟操着一口流利的福建话。正当谢一超与他们僵持不下之际,何香凝倚靠船舷,淡然说道:"去告诉他们,何香凝就在这条船上。要劫船,就请便吧。" 快艇上的人听闻何香凝之名,登时变了脸色。他们竟是何香凝旧友蔡延锴将军麾下的战士,奉命在海上巡逻,搜查日军的间谍船只。蔡将军对何香凝素有敬重,部下自然也多有耳闻。 战士们见到何香凝本人,又得知她此番离港的缘由,立时将货船放行,还提供了补给品,指点一条远离日军巡逻线的安全航道。在游击队的护送下,货船一路顺风,最终平安抵达广东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