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毛主席唯一一次被捕,对押解他的人说:我给你几块大洋,把我放了吧!没想到真的就此脱离了险境!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酝酿而成的。1927年4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发动反共清党行动,大革命遭遇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在血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放弃对国民党内革命派的幻想,独立组织和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方针,决定在各地发动农民和工人进行武装起义。 起义部队的组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整合不同力量的策略。行动的核心力量包括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的警卫团、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民自卫军、湖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民武装以及安源的工人武装力量。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全面负责起义的组织和指挥;易礼容担任行动委员会书记,卢德铭则出任起义军总指挥,成为军事实际操作的主要负责人。 毛泽东意识到,与其在城市与敌军决战,不如深入农村,依靠山区开展游击战。9月中旬,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的井冈山地区转移,开始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战略调整不仅使起义军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也为中国共产党后来形成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实践基础。 从湘赣边界燃起的革命火种,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秋收起义虽然历经挫折,但它的历史意义不可忽视。毛泽东在行动中展现出领导才能,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也为工农革命军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1927年,革命的烽火已在中国大地燃起。尽管此时大革命的前景还不明朗,但毛泽东等先进分子已经意识到,只有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国革命才有出路。 毛泽东奉组织之命,从安源出发前往铜鼓县,准备发动工人起义。由于敌情严峻,组织上为他安排了两位经验丰富、熟悉地形的同志潘心源和易子义做向导,全力保障毛泽东的安全。一路上,三人乔装打扮,伪装成安源煤矿的采购人员和随从仆役,以躲避国民党的盘查。 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毛泽东一行终于进入铜鼓县境内,他们决定先在张家坊的一家客栈落脚休整。谁知道,危险悄然来临。三人还未进房歇息,一群民团的团丁就闯入店内,声称要搜查可疑人员。 紧迫关头,毛泽东和两位同志虽已准备周全,却仍难掩内心忐忑。可恶的是,团丁根本不管什么证件,只要是外地人统统都要带走盘问。形势万分危急,毛泽东三人不得不被押解前往民团驻地。 凶狠的团丁用枪指着毛泽东等人,强行拽着他们往前走。押送的队伍浩浩荡荡,除了毛泽东和同志们,还有许多被抓来的商贩、旅客。一路上,毛泽东冷静地观察着周围环境,寻找脱身的机会。
押送途中,毛泽东和他的两位同志使了个眼色,商量起脱身的办法。潘心源和易子义心领神会,故意加快脚步,与前面押送的人拉开距离。毛泽东则装作脚底扭伤,一瘸一拐地落在了最后。 潘心源和易子义都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志士。潘心源出身贫苦农民,从小就对旧社会充满了仇恨,后来参加革命,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易子义则来自城市小资产阶级家庭,受革命思想的感召,毅然抛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到革命洪流中。两人对革命的忠诚给了毛泽东很大的信心。 毛泽东看准时机,决定先求脱身再设法营救同志。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把方才观察到的地形细节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很快想出了一个妙计。只见他不动声色地掏出几块大洋,趁四下无人注意时,塞给了身旁的那个团丁。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几块大洋可是一笔巨款,普通劳动人民不吃不喝几个月也攒不出这么多。团丁受了如此重金贿赂,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他想着上头交待的任务,又觉得收了人钱财就得替人消灾,于是便对毛泽东使了个眼色。 一行人正好路过一片竹林,眼看前后没人注意,那团丁便佯装严厉地吆喝一声:"你这个人,给我站住!"说罢便端起枪对着竹林深处,做出追赶的样子。毛泽东会意,立刻撒开脚丫子往林子里钻,三下五除二就没了影。 与此同时,潘心源和易子义见状,也领会到这是个脱身的好机会。他们趁着守卒不备,鼓动其他被抓的人一起反抗。一时间,现场陷入了混乱,大家四散奔逃。民团头目见状大怒,带着手下在竹林里搜索,但始终不见毛泽东的踪影。 毛泽东躲在芦苇丛中一动不动,一直坚持到第二天凌晨才敢悄悄爬出来。此时天色尚早,四野寂静,他抓紧时机离开了是非之地。回头望去,竹林茫茫,恍如隔世。惊心动魄的被捕经历,成为毛泽东革命生涯中一个值得纪念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