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社会学隐秘一角

猫小欣评文学 2025-03-17 16:13:20
《看见不可见社会》于海 邹华华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华章同人 本书采用双封硬壳的精致装帧,封面环绕的模糊虚实感很特别。 开篇引用了马克斯·韦伯和埃米尔·涂尔干的理论,阐述了“不可见社会”的四层含义,搭建起理解框架。 「社会实在篇」以麦当劳为切入点,剖析其背后的股权、权力关系、信用网络与象征空间。探讨社会实在与自然实在的差异,名言、命名在构建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命名的神圣化、污名化、匿名化。提及社会的神性与自我神化。 「社会结构篇」从人的社会地位异质性与不平等两大范畴切入,探讨社会分层和现今社交媒体结群现象,并结合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分层变迁,以及牛桥人、武康大楼住户的故事展现分层空间中的社会学图景。 「社会游戏篇」将社会比作游戏世界,解读社会戏法与游戏规则。从角色、关系、互动层面说明人表演的原因,探讨人生荒诞感与游戏精神,展现社会与文化理论在游戏中的呈现。 「社会主体篇」聚焦自我,阐述自我认识的组成、通过与他人符号互动实现的社会生成过程,以及自我对赋予人生意义与尊严的重要性。探讨人工智能的文化问题,以及人心模拟的思想实验。对先哲们和佛儒等关于自我的说法进行比对。 「社会建构篇」剖析社会学的建构方式,即观念论和主观派以符号、语言等编故事形式建构社会身份、生活意义等。以大屠杀事件探讨悲剧的人性根源,以田子坊品牌建构为例解释社会命名理论。提及商品拜物教到物化的相关理论。 「社会互动篇」强调互动生成自我与社会现实,以及在互动中自我成长的规范和动力,指出互动并非平等。阐述儒家倡导的慎独、善恶报应等。再次提及人机互动中GPT带来的拟主体性。 「生死篇」个体死亡是家庭结构的裂变,也是生前社会关系网络的破碎。死亡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根本性恐惧,以及人类克服恐惧、向死而生的态度,从宇宙学、进化论、人文学三重角度倡导珍惜生命。 全书围绕不可见社会,从社会本体论到生死议题,探讨社会的运行机制、结构、主体以及互动等。章节下有细分小主题,书中一些颠覆性的论点引人思考,结合哲学家不同思想碰撞,列举大量实际例子辅助阅读,适合对社会学、哲学、人生观感兴趣的读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