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红山区火花路是赤峰老城区的一条主要街路,这里也有很多建筑可以说是火花路的标志

白山的生活 2025-03-19 17:00:02

赤峰红山区火花路是赤峰老城区的一条主要街路,这里也有很多建筑可以说是火花路的标志性建筑,深深地印记在赤峰人的心里。 向秀丽商场:英雄记忆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符号。 向秀丽是1958年广州何济公药厂的女工,为抢救国家财产壮烈牺牲,被追认为“党的好女儿”。 赤峰“向秀丽商场”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全国“学习向秀丽精神”运动的产物,属国营百货商店,命名旨在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早些年该商场是红山区主要购物中心,供应布匹、日用品及“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凭票购买。建筑为苏式方盒结构,红砖外墙,顶部有红星标志,体现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 1990年后改制倒闭,原建筑于2003年拆除,旧址现为商业住宅楼,仅存名称在老一辈市民口中流传。 2. 京香购物广场:市场经济初期的“新潮地标”,建于1995年,得名于“京味”与“香气”(原计划引入北京烤鸭等餐饮),是赤峰首批私营大型综合商场,主打服装、家电,玻璃幕墙与霓虹灯设计在当时极具现代感。 象征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崛起,吸引周边旗县消费者,周末人流量达万人。 顶楼曾设“京香歌舞厅”,是1990年代青年文化聚集地,那时迪斯科曾风靡一时。 2008年后受电商冲击关闭,建筑改为教育培训机构与办公楼,外墙保留部分彩色马赛克装饰,成为怀旧打卡点。 赤峰第二医院:殖民遗产到人民医院,前身为1937年日军设立的“满铁赤峰诊疗所”,主要为日本侨民及伪满官员服务,建筑为灰砖平顶“满洲式”,现门诊楼仍保留部分地基。 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赤峰市第二医院”,扩建为综合性医院。1950年代苏联援建时,医院红砖楼顶竖立“红十字”铁架,成为当年时代标志性景观。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接收大量伤员,医院走廊加床救治,老护士口述“纱布用光后用蒸锅消毒重复使用”。 松海大厦:国企兴衰的见证者,1988年由赤峰松海商贸公司(原市供销社改制企业)兴建,命名取自“松树坚韧、海纳百川”,17层为当时全市最高楼,顶部旋转餐厅可俯瞰全城。 1990年代作为国企改革试点,引入超市、保龄球馆等新业态,一度成为商务宴请首选地。 2001年因债务纠纷破产拍卖,部分楼层被法院查封,玻璃外墙常年积灰,民间戏称“鬼楼”。 2016年改造为连锁酒店与写字楼,旋转餐厅改为观景台,但电梯仍保留老式机械按钮,成为时代印记。 清真南大寺:边疆回族社区的精神坐标。 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河北沧州迁居赤峰的回族商人集资修建,初为三间土坯房,1921年扩建为四合院式礼拜殿,青砖灰瓦,门楼刻有阿拉伯文“泰斯米”。 大殿梁柱采用蒙古族喜爱的朱红漆,窗棂雕刻汉族如意纹,唤礼楼兼有伊斯兰新月标志与中式飞檐,体现多元建筑风格。 寺内藏有民国手抄本《古兰经》,用阿拉伯文与老回文(小儿锦)双语注释,为罕见文物。 1958年曾被改为仓库,1980年恢复宗教活动,现任阿訇马福元组织成立“回族文化研究会”,整理赤峰回族家谱。 每年开斋节市集设于火花路,售卖油香、馓子,吸引各族居民参与。 这些建筑串联起赤峰从殖民创伤、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概略历程: 向秀丽商场与第二医院承载国营集体时期的记忆。 京香广场与松海大厦见证市场经济浪潮下的兴衰浮沉。 清真南大寺则延续了边疆多民族共生的文化韧性。 这些地标建筑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它们能够触摸鲜活的地方记忆和发展脉络。

0 阅读:2
白山的生活

白山的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