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乡三顶账房古城址】 据《乌拉特前旗志》记载:古城位于黑柳子乡三顶帐房大队城壕村东侧,东经107°42 02〞,北纬 40-36'05”,乌拉山与黄河之间。古城土筑,夯层 24至 16 厘米,城墙残高3至6米,北墙倒塌形成士垄,垄统40米。人民公社化时,社员在西墙上面筑南北提水工程高8米。城东北有一大台地,是角楼遗址。西北、西南角楼因修水渠被破坏。南墙南侧中段离50米处有两座东西向土堆夯层,残高3米,是南门遗址。城内南部有一“凹”形台地,北段南北宽 73米,西段东西宽 35米,台地内侧低处至南城墙 120 米,台地上下到处散布着青灰色、白灰色陶片。残片纹饰有绳纹、弦纹、压印纹、暗纹、水波纹等。根据这些陶片可辦认出瓦、盆、罐、罈等器物。在西台地的地下一米深处发现陶片、粗细绳纹青砖、穿孔陶防轮、石环,还有云纹兽纹瓦当、筒瓦,大型板瓦等残片。古城南侧有碎陶片云集点,可判断为烧制陶器窑地。出土三足铁鼎,汉五铢钱、石臼、铁锅残片、石环已交巴盟文物站、内蒙古文物研究所分别保存。城西大面积地段上有陶片、云纹瓦当,说明这里有过居民区。 西墙中段西侧 200 米处,发掘出一座汉砖室墓。古城北至铁路1000水处城东北500 米以内是墓葬群。古城西北1000 米以内发现几处东汉墓,城壕村就座落在古基群上,该村至铁路边有八处动土和山洪冲出的墓砖,砖为东汉条砖。村东北有一块群众称之为“荒凉堆”的大小土堆104 个。据自治区考古学家考证认为三顶帐房古城始建于战国末年,即赵武灵王西击林胡楼烦时所建的军事城堡,即九原县城、汉之五原都城、唐朝为中受降城。据1980 年7月8日,巴盟文物站和旗文化局对古城中部地下进行分别探测,挖地沟1米多深,东西3道,南北2道,从地层断面明显看出有三层文化,下层五花土,厚25 公分;中层灰烟厚 19公分;表层因农耕厚薄不一。从三层文化层分析也说明古城的变化经历三个朝代。 关于这座古城的面积有两种说法,其一为长、宽各一公里有余之说: 1、网友提供信息:“秦汉时九原郡,五原郡古城遗址。位于前旗黑柳子镇,三顶账房城壕村,战国时期赵国称九原县,秦统六国后不久,改为九原郡。到汉武帝初年,又将秦九原郡分为五原郡和朔方郡。而五原郡仍在秦九原郡所在地,就是现在的三顶账房城壕村古城。古城几乎呈正方形,南北城墙约一公里有余,东西约一公里。” 2、包头博物馆三顶账房城址平面示意图旁文字说明; 3、《黄河包头段沿岸汉代古城考》(作者:郭建中、车日格)一文中提到:“古城遗址东西长1120米、南北宽1000米”; 4、《巴盟境内的故城、古墓遗址考》(作者:火鹰)一文中也提到:“古城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1000米”。 5、《规模宏大的西汉古建筑群,三顶账房古城》(作者:方金良)一文中提到:“古城东西长1120米,南北宽近1000米”。 其二为通过实地考察新测量数据: 1、《九原郡治考》(作者:魏坚 、郝园林)一文中提到:“最近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现代卫星影像图,可以知道三顶账房古城东西620米,南北宽580米。” 2、《九原地望及相关问题》(作者:张海斌)一文提到:“最新测绘地数据东西618.57米,南北宽595.66米”。 关于三顶账房古城是否是九原郡存在不同说法。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九原郡为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麻池古城北城,三顶账房古城被专家考证为是汉代成宜县城。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乡三顶账房古城址】 据《乌拉特前旗志》
阴山虚小肖
2025-03-19 19:53: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