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调味品巨头深陷“致癌门”:“零添加”神话破灭背后的商业迷局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余波未平,调味品行业再爆重磅丑闻。曾以“零添加”概念叱咤市场的千禾味业,因旗下“千禾0”酱油被检出致癌物镉而陷入舆论风暴。这场从产品安全到商标争议的连环危机,不仅让企业股价四日蒸发近10亿元,更将“零添加”这一营销概念推向拷问台。 一、致癌物镉超标引爆信任危机 3月19日,《消费者报道》发布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送检的13款“零添加”酱油中,12款检出致癌物镉,其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的镉含量为0.0110mg/kg。尽管该数值未超过国家现行标准(酱油中镉限量值为0.1mg/kg),但“零添加”标签与致癌物的关联仍引发消费者强烈质疑。镉作为国际公认的1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肾脏损伤和骨骼病变,而涉事产品瓶身醒目的“千禾0”商标,被指利用视觉设计暗示“零添加”,实则玩起“文字游戏”。 面对舆论声讨,千禾味业客服回应避重就轻,仅强调“配料表未添加酵母抽提物”,却未直接解释“0”是否代表“零有害物质”。这种模糊话术进一步加剧公众对品牌诚信的质疑。 二、16年商标布局:从概念营销到“合规漏洞” 千禾味业的“零添加”战略始于2007年,彼时其率先打出这一健康概念抢占市场。然而,商标注册之路却屡遭挫折:2018年申请“千禾零添加”“千禾零添佳”商标被驳回后,企业于2020年转向注册“千禾0”商标,并通过瓶身放大“0”字的设计强化消费者认知。2023年,千禾味业更试图将“千禾0”商标扩展至咖啡、食盐等30个商品类别,目前该申请仍处于“驳回复审”阶段。 这一系列操作暴露了行业普遍存在的“擦边球”现象:利用商标规避“零添加”的明示禁令,同时以视觉暗示引导消费者联想。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发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曾明确规定,禁止使用“零添加”等误导性宣传,但相关法规尚未正式落地,给企业留下了灰色空间。 三、资本“用脚投票”:四日蒸发9.5亿市值的警示 资本市场对危机迅速作出反应。自3月15日以来,千禾味业股价连续四日下跌,累计跌幅达7.3%,市值蒸发超9.5亿元。截至3月20日收盘,其股价报11.78元/股,创下近半年新低。这一暴跌不仅反映投资者对涉事企业短期经营风险的担忧,更折射出市场对“零添加”赛道可持续性的重新评估。 四、行业乱象:当“健康噱头”遭遇监管真空 “零添加”已成为调味品行业的必争之地。海天味业、李锦记等头部企业纷纷入局,但行业标准缺失导致乱象丛生:部分品牌的“零添加”仅指不添加防腐剂,却可能含有其他添加剂;更有企业利用消费者认知盲区,将“零添加”与“绝对安全”强行绑定。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多数调味品难以实现真正的“零添加”,所谓健康概念更多是营销手段,“即便不添加防腐剂,原料本身也可能存在风险”。 五、反思:健康消费需回归本质 千禾味业事件暴露出食品行业“概念先行,质量滞后”的顽疾。对于企业而言,商标设计与营销话术的创新不能凌驾于产品安全之上;对于监管部门,亟需完善“零添加”定义及检测标准,终结企业“自我定义”的乱象;而消费者更需理性看待营销话术,认清“零添加不等于零风险”的科学事实。 当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同时拉响警报,这场危机或许会成为调味品行业告别“虚假健康叙事”、回归品质竞争的转折点。唯有将“零添加”从营销口号转化为实打实的技术突破,企业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长久信任。
百亿调味品巨头深陷“致癌门”:“零添加”神话破灭背后的商业迷局 315消费
秋行评娱乐
2025-03-20 18:56: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