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浏览新闻时,看到这么一则消息:说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在接受采访时,批评乌克兰现任总统泽连斯基与特朗普的会面是“灾难性的错误”,并将其照片归咎于泽连斯基的团队未能准确给出特朗普的“心理画像”。 对于国际时事,我平时并不怎么关注,只是偶尔会带上一眼。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新闻里透露出来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次的思考,包括一些新的观察视角。 这里提到的“心理画像”,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新的视角,虽然不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但之前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这个视角不仅仅存在于时事新闻中,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用到这个知识点来做预测和判断,与这些领导人一样,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互动、产生联结。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心理画像”? 这个概念类似于自媒体博主为自己打造的“人设与画像”,比如,一个博主的各种社会角色,他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同时又是一位父亲,他有什么喜好、憎恶什么,有什么价值观等等。 心理画像不是简单的性格测评,而是一套基于行为科学、认知心理学和大数据分析的动态模型构建系统,目的就是为了绘制出目标物物的“思维地图”。它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描绘: 1.决策模式 主要分析目标在压力情境下的选择倾向(比如说特朗普的“交易型人格”特征) 追踪并判断对方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核心价值排序(比如特朗普是优先考虑选民情绪还是战略利益) 2.情感反应方式 建立特定话题触发的情绪响应机制(比如公开批评可能激活特朗普的防御性应激反应) 识别非语言信号中的潜意识表达(比如肢体动作与口头表态的不一致) 3.分析对方的关系网络 绘制对方核心决策圈层的利益关联图谱 预判对方身边的关键人物对最终决策的影响权重 4.认知偏差档案 记录已知的思维定势(比如过度自信倾向) 建立概率预测模型应对认知盲区 这几个维度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什么用处和意义,我认为可以作为一个思维框架或模板来加以应用,当我们要分析一个人,需要对他进行人物刻画时,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入手。 比如第一条,一个人在处于压力的情境下是如何做决策的,有什么特点,其中慢思考与快思考各占据多少比重,他在处世方面的人生价值观,以及排序如何,哪一个是排在第一位的? 以上提到的压力,既包括经济压力、情感压力等各种压力。 因今天时间有限,先罗列一下概念,下次再抽空展开详细聊一聊。
昨天在浏览新闻时,看到这么一则消息:说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在接受采访时,批评乌克
德欢看看养护
2025-03-25 16:25:17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