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莫言痛快地答道:“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到十分钟,张艺谋就拿下了红高粱的版权。 1986年的中国,正处在文艺创作的转型期。这一年,电影界也在寻找突破性的题材,试图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的创作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崭露头角的作家和一位渴望突破的摄影师,因为一部小说而产生了交集。 当时的莫言,虽然已经创作了不少作品,但生活依然清贫。他在部队服役期间坚持写作,《红高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的。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命力。 张艺谋彼时已是享誉国内的摄影师,但他始终怀着一个导演梦。当他读到《红高粱》时,被其中蕴含的视觉张力和艺术想象所打动。他看到了这部作品巨大的改编潜力,当即决定要将其搬上银幕。 在一次会面中,张艺谋开门见山地向莫言提出了购买《红高粱》电影改编权的想法。他开出了800元的价格。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很小,但在1986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要知道,当时猪肉的价格也不过一元上下一斤。莫言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他说这笔钱够他生活好几年。不到十分钟,这桩改编权的交易就这样定了下来。 两位艺术家在创作理念上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他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莫言的文字中蕴含着浓厚的泥土气息,这正好契合张艺谋想要表达的视觉风格。在后来的合作中,他们经常就如何将文字的张力转化为视觉的冲击力展开讨论。 这种艺术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为《红高粱》的改编奠定了基础。莫言对民间故事的独特理解,加上张艺谋对视觉语言的精准把握,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他们的创作热情将这个源自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就这样,一个关于命运、激情与生命力的故事,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开始了它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变之旅。这次版权交易不仅改变了两位艺术家的命运,更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3-26 15:30: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