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格瓦拉离世时,他的尸体被敌人剥光衣物,放在手术台上,没有任何生命迹象

平南 2025-03-27 01:54:15

1967年,格瓦拉离世时,他的尸体被敌人剥光衣物,放在手术台上,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然而,他怒目圆睁,微微张着嘴巴,身上的弹孔清晰可见。

20世纪后期,美国年轻人的衣服上开始出现一位戴着贝雷帽的硬汉形象。他英俊、留着大胡子,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贝雷帽上的红星标志着革命者,在冷战时期,这个标志通常意味着反叛和革命。在美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者往往是政府的敌人,而年轻人将这位人物的形象印在衣服上,宣扬他们的“反主流”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大胡子革命家成为全球文化符号,他的名字是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并非格瓦拉的本名。实际上,“切”在美洲中部的语言中意味着“热烈地打招呼”。在游击战斗中,格瓦拉因表现英勇,战友们每次见到他时,都会高喊“切·格瓦拉”。渐渐地,这个词成了他的名字。格瓦拉的本名是埃内斯托·拉斐尔·格瓦拉·德·拉·塞尔纳。在他未加入革命之前,人们通常称他为“埃内斯托”。 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支持者,格瓦拉从一开始就对苏联有着好感。毕竟,苏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哥”。因此,格瓦拉的许多经济政策都受到了苏联的影响,例如他推动发展重工业,并从西欧各国引进机械设备,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他的西欧之行正是为了此目的。 然而,格瓦拉对苏联的态度并非全然无保留,他对苏共高层的腐化非常不满。他反对官僚主义,工作严谨,生活节俭,避免浪费,甚至参与义务劳动。在担任政府官员时,他常常带着的最多的东西就是笔和笔记本。在一次访问中,苏联官员为他准备了奢华的瓷器餐具,他看到这些高档餐具时,幽默地说道:“真是讽刺,我这个土包子怎么配使用这么高级的餐具?”

1967年10月9日,在玻利维亚瓦列格兰德村的一间简陋小屋里,一具男尸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尸体没有衣物遮掩,双眼怒睁,微微张着嘴,身上的弹孔清晰可见。这具尸体正是切·格瓦拉,古巴革命的传奇人物。 格瓦拉出生于1928年,阿根廷一个富裕家庭。年轻时,他游历南美,亲眼目睹了底层民众的苦难,这深深激发了他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怒。1955年,格瓦拉加入了由卡斯特罗领导的“七二六运动”,投入了古巴革命。在革命过程中,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个人魅力,格瓦拉迅速成为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然而,革命胜利并未让格瓦拉停下脚步。在他看来,这仅仅是开始,漫长的革命道路还远未走完。他观察到,许多曾经的革命战友在胜利后迷失了方向,放慢了脚步,那些曾经充满理想的战士,如今变成了享受权力与财富的既得利益者。对此,格瓦拉深感失望,并做出了一个决定:离开古巴,继续他的革命事业。 1965年,格瓦拉悄然离开古巴,首先前往非洲支援当地的独立运动。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他在非洲的努力未能成功。随后,他转向南美,在玻利维亚组织游击队,试图在安第斯山脉点燃革命的火焰。 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在玻利维亚被捕。次日,在美国中情局的默许下,玻利维亚军方对格瓦拉执行了死刑。据说,行刑前,一名士兵问他在想什么,格瓦拉微笑着回答:“我在想不朽。”枪声响起,子弹穿透了这颗永不妥协的心脏。

卡斯特罗一直强调,“人道主义革命”,他认为古巴既不要右派专制,也不要左派专制。他在1959年访问美国时,承诺不会没收私人财产,甚至重申了反共立场。然而,格瓦拉则与此有所不同,他心中只有革命,认为革命必须不断进行,并且要不断地推翻旧有体制。他把古巴当做“试验田”,希望把古巴人民改造为“新人”,这些新人必须彻底消除个人主义,成为“革命机器上有觉悟的、幸福的齿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格瓦拉要求人民进行没有报酬的义务劳动,并为了防止消极怠工,设立了“危害生产罪”来惩罚那些缺勤的工人。对那些不满现有劳动制度的人,他也设立了“劳动裁判所”,并加以各种形式的惩罚。格瓦拉要求人们的生活要无比“纯洁”,凡是“行为不轨者”,“有违法倾向者”,“流浪者、无业游民”,甚至留长头发的青年、听西方音乐的人、穿紧身裤的人、公开信仰基督教的人,都被视为违反了革命道德,一旦发现便会被送进劳动营。 1967年,格瓦拉选择前往玻利维亚,他认为该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民和矿工会支持他的游击队,他的部队能够与当地战士打成一片。然而,格瓦拉一开始就与玻利维亚共产党第一书记蒙赫发生了冲突。 蒙赫认为,如果战斗要在玻利维亚境内进行,他应该获得领导权,而格瓦拉坚决表示:“我绝对不能接受。军事司令应该是我,这个问题上我不允许模棱两可。”双方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决裂,蒙赫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当人民知道这支游击队是由一个外国人领导时,他们会翻脸,不再支持你们。你们尽可以英雄地死去,但不要指望能够成功。”不幸的是,蒙赫的话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0 阅读:4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