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德国商人在海底捞出大批我国古代文物,但他拒绝归还,并开出4000万美元的天价,可最后这些文物竟然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了祖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黑石号”沉船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初,当时中国唐朝的繁荣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正处于巅峰期,这艘商船在海上穿行,带着瓷器、金银首饰等珍贵商品,与阿拉伯商人进行着贸易。 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黑石号”送往了深海,它在波涛汹涌中消失了,永远沉没在海底,直到千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才重新浮出水面。 1998年,德国商人沃特法在印尼经营着一家水泥厂,他偶然听到工人们讨论某个渔民在海里捞到古老的宝物,消息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 作为一名商人,沃特法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巨大的商业机会,他决定动用自己的人脉和资金,展开一次寻宝之旅,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他终于在勿里洞岛附近的海域发现了“黑石号”的沉船遗址。 打捞古沉船绝非易事,特别是像“黑石号”这样历史久远、文物繁多的商船,沃特法与他的团队经历了长时间的辛苦劳作。 他们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护那些沉积在海底的文物,避免损坏,经过数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将海底的宝藏一件件打捞上岸,文物的种类繁多,从精美的唐代瓷器到金银首饰、铜镜、陶器,每一件都见证了唐代的辉煌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尤其是那些瓷器,它们的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扬州江心镜,它是唐朝皇室专用的奢侈品,工艺细腻、造型独特,彰显了大唐盛世的辉煌。 专家鉴定后确认,这批文物的年代几乎全都集中在唐朝时期,且数量达到67000多件,它们为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海上贸易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实物证据。 随着这些文物的出土,沃特法的发现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作为这些文物的原产国,中国自然希望能够将它们带回家,继续保存和研究。 沃特法并没有轻易同意,他提出了一个天价,要求中国支付3亿元人民币,才愿意出售这些珍贵文物,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笔钱实在难以承受,中国政府尝试与沃特法进行谈判,希望能够通过分期付款等方式解决问题,但沃特法依然固守自己的底线。 就在谈判陷入僵局之时,沃特法却决定将这些文物出售给新加坡的一位富商,新加坡的这位富商,并没有像其他投机者一样将文物转手再卖,而是选择将它们捐赠给新加坡的亚洲文明博物馆。 这样一来,这些唐代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尽管它们没有回到中国,但至少没有被人为炒作,而是得到了应有的珍视。 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这批文物终于迎来了它们归属的新篇章,2020年为庆祝中新建交30周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策划了名为“宝历风华,探索黑石号沉船宝藏”的特展。 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黑石号”上的文物,还通过跨越时空的展示,将这些文物与中国国内其他唐代文物进行对比,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唐代文化的辉煌。 展览的亮点之一是通过动画再现了“黑石号”沉没的瞬间,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仿佛带领人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 展览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精美的瓷器和金银器,唐代的青花瓷、长沙窑瓷器、越窑的青瓷等,每一件都呈现出唐代工艺的精湛与卓越。 尤其是那三件完好无损的唐青花盘,它们不仅展示了唐代青花瓷的卓越工艺,还揭示了这一瑰宝早已扬帆远航,远销海外的非凡历程,这些文物的出现,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中国古代的全球贸易网络。 这些文物的跨国流动,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合作的典范,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每个国家的责任,正如这些古老的文物,尽管跨越时空,最终依然能通过展览和交流,传承给后世,继续在新的时代焕发光芒。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现场|“黑石号”号唐代出水文物“浮现”上博展厅——澎湃新闻
1998年,一德国商人在海底捞出大批我国古代文物,但他拒绝归还,并开出4000万
猫猫背九九
2025-03-27 10:23:05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