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侯君集谋反被灭,临死前李世民问他:“朕本想饶你一命,可是众大臣都不同意,你还有什么遗言吗?”,侯君集哀声乞求道:“可以给我留下一个儿子继承我侯家的香火吗?” 侯君集,自幼就勇武好斗,喜欢军事,但却不喜欢读书。隋末,他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成为李世民的亲信和心腹。他随李世民参与了多次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曾劝说李世民早日夺权,又率军控制了唐高祖和朝臣,为李世民的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即位后,封他为右卫大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又迁兵部尚书,参与朝政。 侯君集不仅是李世民的功臣,也是李世民的良师。他曾经多次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国家和民生的建议。比如,他曾经建议李世民减轻赋税,以免民怨沸腾;他又建议李世民不要过分信任宦官,以防朝政腐败。 侯君集的最大功绩,是平定了吐谷浑和高昌。贞观九年(635年),李世民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为副手,率军讨伐吐谷浑。 他们克服了沙漠、高山、寒冷等自然困难,追击了二千多里,先后在逻真谷、汉哭山、星宿川、柏海等地大破吐谷浑军,斩获颇丰,最终俘虏了吐谷浑王伏允,平定了吐谷浑。
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王麴文泰断绝了与唐朝的商业往来,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副手,率军出击高昌。他们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攻克了高昌的二十二城,俘虏了高昌王麴智盛及其百官,灭亡了高昌国。 侯君集的功业,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以及对西域的开拓和控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唐朝初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一员。他的名字和形象,被永远地刻在了凌烟阁上,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对象。 然而,侯君集的功业并没有给他带来荣耀和幸福,反而成为了他走向灭亡的导火索。侯君集的罪过,主要有三个方面:贪财、怨恨、妄想。 首先,侯君集贪图金钱,违背了李世民的意愿。在平定高昌后,侯君集没有奏请李世民的情况下,私自将一些无辜的人发配,又私自将高昌国的宝物据为己有。他的手下将士们也效仿他,竞相盗窃金银珠宝。侯君集害怕自己的罪行被揭发,于是不敢治理将士们的罪过。 其次,侯君集心怀怨恨,对李世民和朝廷不满。他认为自己立下了大功,却因为贪财而被囚禁,感到非常委屈和愤怒。他又看到李靖等人因为武功卓越而被封为宰相,而自己却没有得到这样的荣耀,感到非常嫉妒和不平。他还觉得李世民对他不够重用,对他的建议不够重视,感到非常失望和不快。他的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满,渐渐失去了对李世民的忠诚和敬畏。 最后,侯君集妄想谋反,触犯了李世民的忌讳。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 李承乾 担心自己被废,得知侯君集常有怨恨,而侯君集的女婿 贺兰楚石 又在东宫任职,于是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东宫。 侯君集觉得李承乾无能,担心重演 李建成 的悲剧,于是劝 李承乾 谋反。 侯君集与李承乾谋划好之后,担心计划泄漏,心中不安。 而后 李承乾 谋反的事情败露,坐罪被废, 李世民觉得侯君集有安定国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进谏说侯君集的罪天地难容。 李世民非常难过,将侯君集处死。 临死前,侯君集请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好为自己守丧。 李世民同意后,将其妻儿流放岭南。 侯君集谋反案,是唐朝初期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它不仅结束了一位功臣的一生,也暴露了唐朝政治和社会的一些问题。侯君集的谋反,是他个人性格和心理的缺陷所致,也是他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诱惑所致。他的悲剧,既有他自己的责任,也有他所处的时代的责任。 侯君集的谋反,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它打击了李世民的信心和情感,使他对功臣的态度更加严厉和警惕,也使他对太子的态度更加冷淡和怀疑。另一方面,它也警示了其他的功臣和官员,使他们更加知道忠诚和清廉的重要性,也使他们更加尊重和服从李世民的权威和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