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北京一退休教师为了给父亲祝寿,出80元请93岁的齐白石帮自己画一幅寿桃。付款时,那人以老婆要查账为由,跟齐白石讨了一张收据,怎料,50年后,这张收据竟卖到了180万的高价!为什么一张收据就能卖出如此高价? 2006年的一个春日,北京城里一位青年在整理父亲遗物时,从一个布满灰尘的老箱子底部,翻出了一张已经泛黄的收据。这张收据看上去普普通通,却是出自一位艺术大师之手。纸上工整地写着"收到润金捌拾元整"八个字,落款是"齐白石 56.4.7",还盖着一枚朱红色的印章。 这位青年或许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张看似平常的收据,在送到拍卖行后,经过多轮竞价,最终以180万元的价格成交。这个令人意外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追溯这张收据背后的故事。 1956年的北京,胡同里依然保留着老北京的味道。四合院里,老槐树的枝叶在春风中轻轻摇曳,院墙上爬满了紫藤,街边的小贩还在吆喝着各色小吃。在这座古老而富有生机的城市里,一位退休的北大教师正在为父亲的八十大寿筹备一份特殊的礼物。 这位教师虽然一生清贫,但对书画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想为自己的父亲求一幅画,而且希望能请到当时已经93岁高龄的齐白石老先生执笔。在他看来,能请一位93岁的长者为80岁的父亲画寿桃,这份礼物既是祝福,也寄托着对父亲长寿的期望。 当时的北京虽然有不少知名画家,只要付出一定的润金就能求得画作。但这位教师却一心想请齐白石作画。为此,他托人打听到了齐白石的住处,开始了他的求画之路。 事情并不顺利。齐白石年仅19岁的小儿子齐良末,因为担心年迈的父亲操劳,多次婉拒了这位教师的请求。但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一连三次登门拜访,都被拒之门外。直到第四次,机缘巧合,他终于见到了正在和儿子下棋的齐白石本人。 这次相遇,让这个求画的愿望有了转机。齐白石被这位教师的诚意打动,同意为他画一幅寿桃。当时,这位教师从贴身的衣兜里,小心翼翼地取出用手帕包着的八十元钱,恭敬地交给了齐白石。付完钱后,他谨慎地向齐白石要了一张收据,这就是五十年后拍出天价的那张收据的由来。 在那个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八十元的润金对于一个退休教师来说并不是小数目。但为了给父亲准备这份独特的寿礼,这位教师依然觉得值得。而这张收据,不仅记录了一笔简单的交易,更见证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往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在那个春天的下午,齐白石和儿子正在庭院里对弈。棋盘上黑白子纵横交错,老人家时而沉思,时而落子。正是在这样悠闲的氛围中,这位反复登门的北大老教师终于等到了机会。他向齐白石表达了为父亲祝寿求画的心愿,这份执着打动了同样重视孝道的齐白石。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生活并不宽裕,八十元对一个退休教师来说,约等于两个月的工资。为了凑齐这笔润金,他和妻子节衣缩食了好一阵子。每天的伙食都精打细算,连平日里常喝的茶叶都换成了便宜的。但在他们看来,能请到齐白石为老人家画一幅寿桃,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齐白石收下润金后,便开始为老人作画。他的寿桃画作以形神兼备著称,桃子饱满多汁,寓意福寿绵长。这幅特殊的寿桃画作,不仅承载着对寿星的祝福,更是一位93岁长者对一位80岁老人的祝愿。虽然当时这幅画的价值已经不菲,但谁也没想到,随手写下的那张收据日后会身价倍增。 时光飞逝,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愈发突出。他的画作《山水十二条屏》在2017年拍出了9.315亿元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不仅是画作,他的手札也备受推崇。2010年,齐白石的一张"三百二十四圆七角"的手札就拍出了33.6万元。 在那个年代,很多著名画家都会给求画者开具收据。比如1923年傅抱石四幅画稿的收据显示酬金是320元,1953年齐白石的册页和扇面收费39.6万元旧币,同期徐悲鸿两幅画作的收据显示画款是60万元旧币。这些收据不仅记录了当时书画市场的行情,更见证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遗憾的是,很多珍贵的手札在文人搬家时被当作废纸处理。有些画家认为这些收据、草稿无足轻重,随手丢弃,造成了大量历史资料的流失。所幸这张齐白石的收据被好好保存了下来,让后人得以一窥当年艺术家与求画者之间的交往方式。 这张泛黄的收据,短短八个字,不仅记录了一笔简单的交易,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承载着一位教师的孝心,一位大师的艺术造诣,以及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之间的情谊。在当今社会,这些看似平常的历史文献,往往蕴含着超乎想象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1956年,北京一退休教师为了给父亲祝寿,出80元请93岁的齐白石帮自己画一幅寿
甜蜜游记
2025-03-28 17:11: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