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用颤抖的手写了一封信,推荐一个能使中国人民致富的人。
周恩来同志,这个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程。
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更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他不畏艰险,勇于斗争,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和平建设的时期,他更是殚精竭虑,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然而,周恩来同志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革命功绩和领导才能,更在于他崇高的精神、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风范。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 仰,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
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犹如一座巍峨挺拔的丰碑,矗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长河中,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党员。他教导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他的言传身教,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共产
党的血脉之中,成为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
1975年11月底的一个深夜,邓颖超目睹了令人心痛不已的一幕。当时,周恩来总理的病情急剧恶化,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声音也变得微弱无力。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要求身边的人拿来纸和笔,并吩咐医护人员暂时离开病房。
周总理颤颤巍巍地支起病床上的身子,努力想要坐起来。他一手拿着写字板,一手拿着纸笔,艰难地在纸上写下了一行行字迹。他的右手不停地颤抖着,连写字都成了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邓颖超看到周总理如此吃力,心疼不已。她连忙上前搀扶,并主动提出要帮周总理代笔,却被周总理委婉地拒绝了。周总理坚持要自己完成这封信,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不,我自己来写。这封信是要给毛主席的,事关重大,一定要亲笔书写。"
原来,在这封书信中,周总理向毛主席推荐邓小平同志来接替自己的工作,这不仅是个人的意愿,更是为了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
周总理完成这封信已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他写到最后一个字时,整个人都在颤抖,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卫士连忙上前将他扶平,让他躺下休息。
周总理躺下后,仍不放心地叮嘱身边的邓颖超,一定要把这封信及时交到毛主席手中,千万不能有误。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透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无限牵挂。
这个感人至深的场景,成为周恩来总理生命中最后的一个侧影。他以自己的方式,为新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选择了一位真正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的接班人。
正如后来的历史所证明的那样,邓小平同志不负周总理的嘱托,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六十年代末。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才培养几近停滞。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以其远见卓识,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
周总理力排众议,坚持恢复高考制度,为新中国选拔和输送急需的各类人才。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决定无疑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周总理深知,只有迅速恢复和完善教育体系,大规模培养年轻一代的接班人,中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周总理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四个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推动下,1977年10月,全国统一高考如期举行,570万考生走进考场,怀揣着改变自己命运、建设祖国的梦想。许多优秀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其中就包括邓小平同志的长子邓朴方。这次高考,开启了恢复高等教育、广纳英才的大门。
回顾周恩来总理生前对教育和人才的高度重视,对国家命运的殷切关怀,我们不禁为之动容和敬佩。正是有了这位"人民的好总理"的谆谆教诲和身体力行,新中国的人才事业才得以薪火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上听风
总理的伟大!如珠峰般耸立在中华儿女心中! 总理的高尚!如浩瀚的星河驱散黑暗! 总理的人格!如煌煌大日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