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向处变不惊的周总理仰天长叹:“真是周门不幸!”这又是为何?最后还是毛主席亲自出手降低了此事的性质,才让当事人免于一场严厉的处罚。
1973年,一向处变不惊的周恩来总理却罕见地发了火,仰天长叹道:"真是周门不幸啊!"究竟是什么事让总理如此动怒?原来,这一切要从我国驻希腊大使周伯萍的一次外交失误说起。
周伯萍出身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周树声曾任国民党政府主席府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周伯萍毅然选择留在祖国,并被派往希腊担任大使,可谓是投身革命的典型代表。
就是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外交,却在1973年犯下了一个不小的外交乌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事情的起因十分偶然。
那是1973年的一个夏日,周伯萍像往常一样在大使馆办公。
突然,他发现外面人声鼎沸,甚是喧闹。作为驻外大使,周伯萍见惯了各种突发状况,他镇定地吩咐手下去查看情况。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回来汇报,说是隔壁科威特大使馆在举行国庆招待会,宾客如云,热闹非凡。
周伯萍这才恍然大悟,赶紧让随从人员查看自己的行程安排。
当周伯萍大使随着人流来到热闹非凡的会场时,他压根没有注意到,迎接他的那面国旗,竟然不是科威特的绿色旗帜,而是蓝白相间的以色列国旗。
这个细节被匆忙的周伯萍忽略了,他只看到站在门口的一位官员,热情地向他伸出了手。 按理说,驻外大使出席活动,都要提前做好功课,对方是谁、国旗是什么样,这些基本信息不会弄错。但眼下情况紧急,周伯萍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他赶紧迎上去,与那位官员亲切地握手致意。
这一幕恰好被一旁的美国记者抓拍到了,他们见状赶紧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道:"请问您作为中国大使,出现在以色列使馆,是否意味着中以两国即将建交?"
要知道,那时的中国与以色列还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一个中国大使出现在以色列官邸,本身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周伯萍被突如其来的闪光灯和提问弄得晕头转向,会场里喧闹一片,他根本听不清记者在问什么。当时,美国记者经常会挑衅中国外交官,他下意识地认为,这又是美国佬在无理刁难了。
于是,周伯萍当即就怼了回去。他没好气地说了几句,大意是别在这里胡言乱语,中国的外交决不容他国干涉之类的话。
这番话传到美国记者耳朵里,他们更兴奋了,以为这是中国官方的声明,赶紧拍照录音,争相报道。
等到招待会结束,周伯萍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居然走错了场子,还当众说了那么一通。这下可坏了事,他顿时像霜打的茄子,再无半点精 神。连夜,周伯萍向国内汇报了此事,并请求组织原谅,他已经做好了引咎辞职的准备。
果不其然,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新中国外交才刚刚起步,对外方面大多秉持着慎重、低调的原则。周伯萍的这番举动,无 疑是给外交部门抹黑,甚至有损国格。外交部的报告很快就呈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
据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周总理看完简报,脸色铁青,砰的一声把文件摔在桌子上。平日里不轻易动怒的总理,竟然当众发了火,仰天长叹道:"真是周门不幸啊!"作为我党我军的资深外交家,周恩来对这种低级错误简直不敢相信。
他痛心疾首地说,驻外使节代表的是国家,一 言一行都关乎国格,周伯萍这样莽撞行事,实在是玷污了外交队伍的名誉。
消息不胫而走,整个外交系统都为之震动。很多人都认为,这次周伯萍怕是免不了一番严厉处分了。他们坐等上级的最后通牒,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谁知道,风云突变,原本一边倒的局势竟然峰回路转,事情的结局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一切,都源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