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屠呦呦受邀上台演讲,可工作人员安排不得当,导致话筒线不够长,屠呦呦只能弯着腰讲话,这一幕被安德森看到了,他飞快跑到台上,直接单膝下跪为屠呦呦举了30分钟话筒,期间一动未动,因为他明白青蒿素对这个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 2015年12月7日的斯德哥尔摩,寒冬中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却格外温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公开演讲即将开始,演讲大厅门口早已排起长队。许多中国留学生提前两小时就赶来排队,期待聆听中国第一位医学诺奖得主屠呦呦的演讲。尽管这座大厅可容纳千人,仍有不少人未能入场。 当时,身着宝蓝色正装的屠呦呦已经85岁高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按计划,她将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在屠呦呦登台前,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已经完成了他们的演讲。 然而,当屠呦呦准备开始演讲时,工作人员们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准备的话筒架子不够长,无法调整到适合她坐着演讲的高度。这一意外情况似乎让人措手不及。就在这关键时刻,诺贝尔奖评委会成员、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传染病系教授延斯·安德森果断站了出来。 他没有要求工作人员重新调整设备,也没有建议屠呦呦站立演讲。安德森教授直接走到演讲台旁,单膝跪地,一只手从后面轻扶着屠呦呦,另一只手为她举着话筒。这位瑞典教授就这样保持着单膝跪地的姿势,一动不动地坚持了整整30分钟,直到演讲结束。 "屠呦呦的演讲语言是汉语,演讲稿以英文形式在大屏幕上播放。"在场的人民日报记者商璐这样记录道。屠呦呦首先感谢了诺贝尔奖评委会和基金会,强调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她的声音洪亮坚定,与她所讲述的青蒿素发现历程一样充满力量。 安德森教授的这一"跪扶"姿态,被现场很多人注意到,却又被很多人忽略。但这个画面被记录下来后,被称为诺奖"最美姿势"。这不仅是对一位年长科学家的尊重,更是对科学成就的敬意。作为传染病专家,安德森教授比大多数人都更了解青蒿素对抗疟疾的重要性,这种天然药物已经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十年后回望2015年的那个冬天,安德森教授跪地举话筒的画面仍令人动容。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一幕背后,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近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青蒿素的发现之路,不仅是一段科学探索的历程,更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典范。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屠呦呦在演讲中如此描述。1969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屠呦呦和中药研究所团队开始了抗疟研究,直到1992年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整整23年的坚持不懈。 青蒿素的发现之路充满曲折。最初的灵感来自古籍,最早可追溯到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中也有青蒿治病的记载。其中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成为了关键线索。 但古籍的指引只是开始,研究团队面临着青蒿资源品种混乱、技术设备缺乏等诸多困难。最令人敬佩的是,屠呦呦和其他工作人员不得不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无私奉献。 在诺贝尔演讲中,屠呦呦引用化学家路易·帕斯特的话:"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她也提到"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这些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一直是她坚持求索的精神支柱。 演讲的结尾,屠呦呦选择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在诺贝尔大厅回响,传递着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象征着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她希望人们在领略中国文化以及探索中国传统医药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发现蕴藏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现如今,青蒿素已经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这一发现不仅印证了中医药是"伟大宝库"的论断,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智慧的价值。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共同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代表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共识,也预示着未来中西医学交流合作的深化。
10年前,屠呦呦受邀上台演讲,可工作人员安排不得当,导致话筒线不够长,屠呦呦只能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3-29 21:43:21
0
阅读:142
用户10xxx31
安德森和屠呦呦都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