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施一公的爷爷施平,身穿病号服,外罩一件红马甲,在病房中拍下一张照片。老爷子已经一百一十多岁了,但看起来依旧精神奕奕。 2021年,一张特殊的照片在网络上悄然流传。照片中的老人身穿朴素的病号服,却特意披着一件鲜艳的红马甲,面色红润,目光炯炯。这位坐在医院病房里的老人,就是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的爷爷——施平,当时已经110岁高龄。 红马甲下跳动的心脏,见证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施平出生于1911年11月,江苏省海安县的一个平凡家庭,恰逢辛亥革命爆发之年。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点。没人能想到,这个降生在乱世的婴儿,日后会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之一,并且活过了整整一个世纪。 年轻时的施平曾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志向远大。然而,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中国大地,书生意气的他毅然放下书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1928年,年仅17岁的施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意味着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投身新四军,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担任华中九地委民运部部长,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着青春与热血。 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1935年,施平遭遇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打击——他的第一任妻子杨琳因被认定为共产党员,在杭州的监狱里被国民政府无情处决。当时,杨琳刚刚生下一个仅18天大的婴儿。为了纪念惨遭杀害的妻子,施平给儿子取名"怀琳"。这个名字里,凝结着一位革命者对爱人的思念,也承载着那个年代无数革命家庭的苦难与牺牲。 直到八年后,战火纷飞中的施平才在苏中抗日根据地与第二任妻子组建了新家庭。但他从未忘记过去,也从未放弃信仰。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投身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诞生奔走呐喊。 新中国成立后,施平转战教育战线,先后在多所大学担任校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建设祖国的优秀人才。1983年到1985年间,他还担任过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享受市长级待遇。即使在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思考力。 "我决定放弃美国的高薪,回到祖国,用我毕生所学来报效祖国。"2007年,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施一公作出了这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这句话背后,是施家两代人跨越百年的科教报国故事。 施一公出生于1967年,当时他的爷爷施平已经56岁。与许多同龄人不同,施一公有着特殊的成长经历。两岁半时,他随父母一起下放到河南,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的艰辛。1972年,一家人结束下放生活,回到河南驻马店镇。就在生活刚刚有所好转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夺去了施一公父亲施怀琳的生命,这个家庭再次遭受重创。 在这段艰难岁月里,年迈的施平成了孙子坚强的后盾。爷孙二人朝夕相处,关系异常亲密。老人将自己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在日常生活中点滴传递给了这个失去父亲的孩子。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施一公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1984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学习生物科学与技术系。随后,他远赴美国,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世界顶尖学府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分子生物学教授,成为了国际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 有趣的是,施一公与妻子赵仁滨的相遇也堪称学霸联姻。1986年,赵仁滨以哈尔滨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同样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出色的生物学家。2007年,事业如日中天的施一公一家人在美国的合影中,他们和孩子阳阳、雪儿一起构成了一幅幸福的画面。 然而就在这一年,施一公作出了回国的决定。回国后,他先是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后来又在杭州创办西湖大学并担任校长,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这一选择,让人不禁想起他的爷爷施平当年在教育战线上的耕耘。 施平在新中国成立后转入教育领域,曾在多所大学担任校长职务,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1983年至1985年,他还担任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上海的发展建设贡献了智慧。爷孙两代人,一个从战场走向教育,一个从实验室回归讲台,都在各自的时代里践行着科教报国的理想。 施平的长寿秘诀也值得一提。他坚持少食多餐,以素食为主,尽量避免油腻和高糖食物。每天都会进行适量的散步等运动,保持身体活力。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学习和思考的习惯,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即使在110岁高龄,仍然能够精神矍铄地穿上那件象征着信仰的红马甲。
2021年,施一公的爷爷施平,身穿病号服,外罩一件红马甲,在病房中拍下一张照片。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3-30 23:43:41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