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沈醉对华子良原型韩子栋说:“幸亏当年你逃走了,要不然我的罪孽更深了!”韩子栋却说:“谢谢你写了当年追我的安排材料,帮我洗脱了特务的嫌疑。”
韩子栋,这位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人物,其真实经历比小说更加曲折动人。1934年,他因叛徒的出卖而被捕,开始了长达14年的漫长囚禁生涯。他被辗转关押于北平、南京、武汉、益阳、息烽、重庆等地,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直到1947年,韩子栋才从白公馆成功越狱,重获自由。 近日,韩子栋的女儿韩秀融因病未能亲临重庆,但她通过邮寄的方式,将父亲生前使用过的手套、木盒、书信、回忆材料等珍贵物品捐赠出来。这些物品不仅承载着父亲的记忆,更是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弥足珍贵。 在这些捐赠的物品中,有一份手稿,约写于1980年前后。手稿中,韩子栋深情回忆了自己在狱中的艰难岁月。他写道:“在牢房外散20分钟的步,散不散没关系,自由人会这么想,但放风对于犯人的健康,生命保存下来,却是至关重要的事。”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坚守。 从1934年被捕到1940年前,韩子栋一次都没有放过风。他被囚禁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与世隔绝,对太阳的温暖、父母妻子的关爱、家庭的欢乐,仿佛全都忘记了。他的世界,只剩下冰冷的铁窗和无尽的黑暗。在那漫长的六年里,他如何熬过来的?又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度过了那段最黑暗的时光? 韩子栋在手稿中写道:“自由,对于一个犯人来说,是多么奢侈的东西。我渴望看到蓝天白云,感受阳光的温暖,哪怕只是片刻的放风时间,都能让我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这些文字饱含深情,令人动容。他的坚强与毅力,源自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他的故事,不禁让人联想到小说《红岩》中的华子良。同样的遭遇,同样的坚守,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毅力,面对着残酷的现实,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信仰的坚定。韩子栋的真实经历,为小说增添了深度和厚重感,也让读者更加理解那段历史的艰辛与悲壮。 在1984年的一天,两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在重庆渣滓洞旧址不期而遇。沈醉望着眼前苍老的韩子栋,恍如隔世,不禁感慨万千。37年前,他们也曾在这里相遇,只不过一个是特务头子,一个是革命志士。沈醉微微一笑,对韩子栋说:"老韩,幸亏当年你逃走了,要不然我的罪孽可就更深重了。"韩子栋闻言,也报以苦笑:"沈队长,其实我还得感谢你。你写的那份材料,可帮我洗脱了不少特务嫌疑呢。"短短数语,道尽了两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纠葛。 时间倒流到1947年。那一年,沈醉奉命来渣滓洞视察。作为军统的王牌特务,他一向冷酷多疑,城府极深。巡视中,沈醉看到一个表情呆滞的老囚徒正在院子里自由走动。狱卒告诉他,这个姓韩的犯人已经被关了13年,如今有点疯疯癫癫,正好让他干些杂活。沈醉盯着韩子栋,目光如炬。突然,韩子栋抬头迎上了他的目光。就是这一眼,沈醉确信韩子栋是装疯!他断然下令,立即将韩子栋重新关押起来,严加看管。 狱卒虽然不解,却也不敢违抗沈醉的命令。韩子栋被迫中止了装疯,但这次遭遇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越狱的决心。他知道,自己这副"疯癫"的伪装已经被识破,必须抓紧行动了。 那段时间,渣滓洞的政治犯们总能获得放风的机会。他们往往利用这宝贵的时间锻炼身体,为将来的越狱做准备。 韩子栋比谁都积极,风雨无阻地在院子里跑圈。时而烈日当头,时而大雨倾盆,他都毫不在意,一圈又一圈地跑。看守们对他这个"疯子"也就听之任之,全然不知他在筹划着惊天动地的逃亡。 机会终于来了。8月的一天,看守带着韩子栋去城里买菜。 路上韩子栋装作要方便,看守不耐烦地打发他去了。就是这电光石火的瞬间,韩子栋拔腿就跑,朝着江边的方向飞奔而去。等看守反应过来时,他早已跳进江里,逃之夭夭了。 江面上远远漂来一个人影,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终至消失不见。沈醉闻讯大怒,誓要搜山搜海也要把韩子栋抓回来。 45天后,韩子栋却神奇地出现在了解放区。他独自一人,跋山涉水,躲避追捕,凭着惊人的意志力走完了这条死里逃生的道路。 尽管韩子栋冲出牢笼,将狱中的情况带到了党组织,渣滓洞的烈士们最终还是没能等来营救。 1949年11月,国民党当局对全部在押政治犯下令处决。 1984年,沈醉与韩子栋在渣滓洞重逢。半个世纪前,他们在此兵戎相见,如今隔世重逢,已没有了当年的恩恩怨怨。沧桑巨变,早已改天换地。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正在东方崛起。面对着鲜红的纪念碑,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满怀感慨。在他们心中,那些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英雄是永远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