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于凤至乳房溃烂严重,张学良申请让妻子去美国治病,戴笠汇报蒋介石后同意,幽禁中的张学良给宋子文写信,委托他联系张氏父子在美国的好友尼尔.盖特,让代为照顾于凤至。
张学良先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不朽英雄,其事迹堪称传奇。在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正是几十年前,他与杨虎城将军共同以无比的爱国热情和赤诚之心,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一英勇举措,不仅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为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行为被誉为开创了民族复兴的新篇章,成就了千古流芳的历史功绩。 张学良生于名门望族,其背负的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有着对国家的深沉情感。尽管拥有成为"东北王"的绝佳机会,张学良却选择坚守爱国信念,东北虽然物资丰富、地大物博,足以独立于世,但他考虑到民族大义,未曾走向分裂之路。他的父亲因抵抗外侵壮烈牺牲,而他自己为了祖国的主权和尊严,甘愿承受长达半生的囚禁,从36岁至83岁,都在监狱中度过。他的一生,是对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交织挑战的无悔献身,展现了超越时代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 1940年,内战硝烟未散,张学良仍在被囚禁中。他的夫人于凤至身患乳腺癌,性命堪忧。在病痛与战乱的双重折磨下,于凤至的处境显得格外艰难。张学良虽身陷囹圄,却始终挂念着妻子的病情。他决定为妻子求医,希望能给予她最好的治疗。 张学良写信给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恳请他帮助于凤至去美国就医。宋子文是张学良的挚友,多年来一直为张家提供各种帮助。张学良在信中详述了于凤至的病情,希望宋子文能够出面,为于凤至赴美治病提供便利。 宋子文收到信后,立即着手安排此事。他先是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汇报了张学良的请求。军统局长戴笠也将此事转达给了蒋介石。蒋介石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同意于凤至赴美就医。一方面,他不愿张学良的妻子病重不治;另一方面,他也有意拉拢张学良,施恩于他以博其支持。 蒋介石的首肯让于凤至的赴美之行有了着落。 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女性要独自远渡重洋,实属不易。张学良深知妻子此行不易,他委托宋子文联系在美国的好友尼尔·盖特,希望盖特能在美国多多照应于凤至。张学良与盖特的交情源远流长,早在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当政时,盖特就曾担任过其幕僚。张氏父子曾给予盖特诸多帮助,如今张学良需要盖特的帮忙,盖特义不容辞。 值得一提的是,张学良和于凤至虽是多年夫妻,感情却相当疏离。于凤至虽为张学良的发妻,但张学良的感情世界一直颇为混乱。在东北当政时,他就与多位女性有过暧昧纠葛。而在西安事变后被软禁的岁月里,张学良也时常与其他女性来往。 就在于凤至远赴美国前夕,她唯恐丈夫独守空房寂寞难耐,特意请来赵四小姐作伴。原来,赵四小姐乃是张学良的旧爱。由此张学良更加疏于问津于凤至的消息。 在披云见日的盼望中,于凤至终于踏上了赴美治病的船只。美国的医生为她诊断后,建议切除双乳根治,但于凤至难以接受。她不愿失去女性特征,希望康复后能以完整的身体去见张学良。医生们无奈,只能先为她进行保守治疗。可惜半年后,眼看病情加重,于凤至最终还是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 癌魔虽暂时被击退,但于凤至在美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手术后,她把孩子接到了身边。作为一个单身母亲,于凤至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度里重新起步,困难可想而知。所幸,她还有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尼尔·盖特。 仅依靠朋友的接济,于凤至始终无法在美国站稳脚跟。何况,她这样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也不愿长期仰仗他人。为了自力更生,于凤至决定学习一技之长,那就是炒股。 说起炒股,这在当时的美国已是一个热门行业。 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涉足股市,于凤至也想分一杯羹。起初,她对股票知识可谓一窍不通,语言不通更是雪上加霜。但于凤至不是轻言放弃的人,她花时间苦学英文,很快就掌握了足够的语言技能。 有了语言基础,于凤至便开始钻研股票知识。交易大厅里,于凤至经常与那些老道的投资者针锋相对,讨价还价,很快练就了一身本领。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60年代,于凤至已是股市上的常胜将军。她的收入可观,足以让她和孩子过上优渥的生活。 于凤至并没有被这些金钱冲昏头脑。她始终牢记自己远渡重洋的初衷,那就是去照顾被囚禁的丈夫张学良。 于是,于凤至定期派人把自己挣来的钱送到张学良处。虽然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但于凤至仍然尽心尽力地为丈夫提供物质支持。这一方面反映了她对张学良的情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她坚韧不拔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