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年春,马铎进京赶考路上,看见一女子曝尸路边,他心内不忍,便脱下长衫将尸身盖住,并将尸体挪到一处废弃的古墓坑内安葬…… 永乐九年的春季,翰林院新晋状元马铎坐在书房里,望着眼前的奏折,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回了数月之前的那段奇遇。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年过不惑的岁贡生,正踏上赴京会试的漫漫长路。 那是一个寻常的春日午后。马铎走在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脚步虽然因为年纪的缘故不似年轻学子那般轻快,但依然保持着稳健的步伐。他已经整整四十五年没有踏出福建长乐了,此番赴考,既是圆梦,也是一种对自我的交代。 就在这时,路边的杂草丛中映入眼帘的一抹暗影打断了他的思绪。起初,马铎以为是个晕倒的行人,便走近查看。然而几声呼唤过后,对方始终毫无反应。他不得不走得更近些,这才发现那竟是一具女子的遗体。道路两旁空旷,早春的风裹挟着寒意,更添几分凄清。 按理说,这种情况下继续赶路才是明智之举。但马铎却在原地驻足良久,最终叹了口气,解下了自己的长衫。他小心翼翼地将长衫盖在女子身上,算是给了她最基本的尊严。 此时已是下午时分,马铎开始在附近寻找合适的安葬之处。所幸不远处有一片荒废的古墓地,虽然杂草丛生,但总算给了他一个妥善安置亡者的去处。就这样,这位正在赶考的学子放下了行囊,开始了一项意料之外的工作。 挖掘墓穴是件费力的活计,对于一个年过四旬的文人来说更是如此。但马铎还是坚持完成了这项工作,直到将女子的遗体安置妥当。等他直起酸痛的腰身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这一天的耽搁让马铎的赶考行程被迫改变,但他心里却没有太多遗憾。在那个时代,路边暴尸的情况并不罕见,能够遇到愿意施以援手的路人,或许是那位女子的福分,也可能是他自己的缘分。 此时的马铎还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善举,将会如何影响他往后的人生。但即便知道,他大概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对一个陌生人的怜悯,更是对"士"这个身份的坚守。读圣贤书,明事达理,最终都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天色已晚,马铎收拾好行装,继续踏上寻找落脚处的路途。远处隐约有灯火闪烁,这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然而他不会想到,等待他的将是一场超乎寻常的奇遇。 循着灯火摸索前行,穿过一片树林后,马铎看到了一座简陋的茅草屋。这荒野之中突现人家,着实让他松了一口气。叩门之后,出乎意料的是开门的竟是一位年轻少妇,她独自居住在这偏僻之处。这般情形虽让马铎有些迟疑,但夜色已深,再寻他处也非明智之举。 那位少妇待客之道颇为得体,为马铎安排了住处后便不再多言。次日天明,马铎收拾行装准备启程时,少妇却突然吟诵了几句诗句,其中"雨打无声鼓子花"一句格外令人深思。然而等他转身想要道别时,眼前的茅屋与少妇却已消失不见,自己竟还在昨日埋葬女子的墓地附近。 这段奇遇虽然离奇,但并未影响马铎继续赶考的决心。到达京城后,他与众多赶考学子一同走进考场。考场内外处处可见紧张的气氛,但马铎却表现得格外沉稳。几位同考的举子都称赞他的从容,说他有前辈学者的风范。 放榜之日,马铎与另一位考生林贤双双入围最后的殿试。永乐皇帝亲自审阅两人的文章后,决定通过现场对答来决定状元人选。皇帝出了一句"风吹不动铃儿草",马铎脱口而出的答案正是那位神秘少妇临别时说的"雨打无声鼓子花"。这个巧合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皇帝更是当即拍案称善。 就这样,马铎被钦点为永乐九年的状元。按照惯例,他与榜眼、探花一同参加了游街仪式,接受百姓的祝贺。此后,他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在翰林院任职期间,马铎专注于培养后进,不少学子都受益于他的教导。他时常告诫学生,读书人要心怀仁德,以实际行动践行圣贤之道。 随着官职的升迁,马铎最终担任了国子监祭酒一职。在这个位置上,他更加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每当有新生入学,他都会讲述自己赶考路上的经历,以此勉励学生要存善心、行善举。 多年以后,马铎特意返回当年埋葬女子的地方,重新修葺了墓地。他深信,正是那天的善举,让他得到了如此奇妙的回报。这个故事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广为流传,也成为了明朝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此后的仕途生涯中,马铎始终保持着赴考路上的那份初心。他经常在奏折中为民请命,对待下属和学生都极为宽厚,被人称赞为德才兼备的循良之臣。这些作为,或许正是对当年那个善举最好的传承。 这段经历让人感叹命运的奇妙,一个善意之举竟能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但更令人感动的是,马铎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没有忘记那个春日午后的承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读书人的担当。
1411年春,马铎进京赶考路上,看见一女子曝尸路边,他心内不忍,便脱下长衫将尸身
玄光旅
2025-03-30 18:17:19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