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当官兵上门抓捕时,孔融的一对儿女正在下棋,看到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3-31 16:20:34

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当官兵上门抓捕时,孔融的一对儿女正在下棋,看到父亲被抓却毫无反应,依旧淡定地下棋。官兵不解,问道:“你们父亲都死到临头了,你们还有心思下棋?   孔融的儿子虽然年幼,但在家庭的熏陶下,已有文人的傲骨。见有人向他提问,便平静地回答:“巢倾之下焉有完卵乎?”说罢手中的棋子依然落下。   曹操原以为孔融儿女年龄尚小,儿子九岁,女儿只有七岁还不懂事,不妨留其性命。便由其亲友带走抚养。   那家的主人,见失去父母的两个孩子着实可怜,便为他们做些肉糜汤喝。   本就遭受到惊吓,孩子又惊又饿,哥哥便端起汤喝了几口,妹妹却沒有动。   主人劝慰道:“喝一点,暖暖身子吧”。   哪知年幼的女孩却说:“命不久矣,食肉何用。”哥哥听到妹妹的言语,悲怀大哭。   女孩又道:“如果死去得见父母,本应高兴,为何要哭。”这件事被与孔融不合的郗虑打听了去,连忙报告给曹操。   曹操听到后顿时一惊,想到孔融的孩子如此幼小,便有了这样的言论,如果令其长大成人,定然会仇恨自己,留下祸根。   为了以绝后患,曹操立即下令将放出孔府的两个孩子抓回,与孔融一并行刑。   孔融本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曹操却是久经沙场的枭雄。他为何非要置孔融于死地?   究其原因是,孔融骨子里的文人气节,而表现出的恃才傲物,使曹操害怕。   三国时期,各种势力割据一方混战不断,都说自己是汉室的正统。   曹操独具慧眼,亲自率兵,自山东千里奔袭远赴洛阳。迎回了被董卓遗弃后,又被吕布追杀,已经衣食不整的汉献帝,建议移都于许昌。   汉献帝知道许昌曾是战场,到处是残垣断壁,过于荒废,本不愿迀都。但又惧于曹操的威压,弄不好会被废被杀。不得已而下诏迁都。   曹操表面上对汉献帝百般恭敬,三拜九叩样样不落。又新建了宫殿,贡品也很丰盛。   汉献帝刘协,本就是个软弱无能之人。而曹操所看重的,也正是刘协的无能。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刘协的汉室血统。   曹操把汉献帝视做“写诏书的工具”,以达到他“挟天子以示正统”的目的。实际上权力在自己手中。   有了汉献帝做招牌,下面就要组建朝廷。曹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候,总搅军政。   其余武官和行政官职,全部由长期跟随曹操,出生入死的将士担任,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然而,建立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空架子的政府不行。还得有思想文化的支持,才能引来百姓,形成社会繁荣。   曹操历数了身边的文人,除了几个跟随他的谋士,并沒有得力的人材可用。为此,曹操急得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见主子如此求贤若渴,曹操的首辅谋臣荀彧,向曹孟德举荐了一人。   曹操很好奇,什么人竟让荀彧如此看重?原来是北海太守孔融。   此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身负才华,很有声望。而且宾朋众多。如能将孔融请到许都,定会有众多怀才之人追随。   曹操听闻大喜,立即让献帝下诏,召孔融卸北海太守之职,调至许都任太中大夫。   因曹操把持朝政,孔融并不愿到许都任职,但皇帝有命,臣子不得不遵。   他带着投汉不投曹的信念,用了月余时间,携妻儿老小一家,来到许昌上任。   孔融的到来,果真引得许多儒家弟子,文人墨客纷纷到访。府内经常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一日早朝,众臣礼毕。孔融站列文班。见众官禀事,奏本全是面向曹操,献帝无事便有些瞌睡。   被曹操看到后,厉声呵斥。献帝吓得战战兢兢。孔融心中怒气顿生,面色自然不悦。   孔融本身就自视汉臣,哪里看得上曹操在献帝面前如此嘴脸。以至在朝政问题上多与曹操相悖。   经过一些时间的观察,孔融更加坚信。这许都竟不是汉家的天下,曹操早具狼子野心。自己天天朝拜的献帝,不过是一具傀儡。   因此,孔融由对曹操更加不屑,言语上也不知掩饰,时时带有指责之意。荀彧曾暗中劝阻,但孔融一身傲骨哪里肯听。   曹操自知孔融的门生好友众多,怕自己吞噬汉朝的行径,过早暴露于天下,便对孔融起了杀心。   但孔融毕竟在文士和百姓中威望很高,杀他必须有足够的理由。最好是在舆论上将孔融搞垮,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于是,曹操使人暗中注视孔融的言行,给他罗列罪名,可这时孔融并不知情。   一日,有好友前来探望孔融,他们到酒楼畅饮。推杯换盏你来我往,几人都有些酒醉,就开起了荤段子的玩笑。   文人们讲荤话都比较隐晦,只听孔融说到:孩子是父亲情欲后的结果,而母亲是装孩子的器皿。引起几人心知肚明的哄笑。   这下终于让曹操抓住了把柄,他给孔融定罪为不孝。   因为自古人们的思想,尊敬父母是最大的孝道。把不孝的罪名压在孔融身上,让他遭天下人唾骂。再杀他也就名正言顺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曹操的阴谋终于得逞。   孔融竟因为一句醉话,丢掉了全家人的性命。

0 阅读:148

猜你喜欢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