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说:“当皇帝将50万军马交给大将军时,皇帝是100%信任大将军的;但是,当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3-31 20:19:54

曾仕强说:“当皇帝将50万军马交给大将军时,皇帝是100%信任大将军的;但是,当大将军率领50万大军在外征讨时,皇帝是忌惮、害怕的。因为一旦将军掉转枪口,那么皇帝的危机就来了···” 王翦是战国末期秦国的顶尖将领,出生在陕西富平东北的频阳东乡。从小就对兵法感兴趣,长大后靠着过硬的军事本事和敏锐的眼光,一步步走到秦王嬴政面前。秦王政十一年,他第一次挑大梁,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和顺县。这场仗打得漂亮,他花了十八天就拿下阏与,还顺手拔了赵国九座城,速度快得让人咋舌。从这时候起,王翦的名字就在秦军里响当当了。 后来,他跟着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参与了灭赵、灭燕的战争,每次都能在关键时刻拿出绝活儿。不过,他最牛的还是灭楚之战。秦王政二十三年,朝廷上为了出兵楚国吵得不可开交。年轻气盛的李信说二十万兵就够了,王翦却坚持得六十万才稳。秦王先听了李信的,结果李信吃了败仗。没办法,秦王亲自跑去频阳请王翦出山。王翦接了六十万大军,稳扎稳打,先是按兵不动耗着楚军,等对方露出破绽才一举全歼,楚将项燕战死,楚国就这么没了。这场胜利,直接把王翦推上了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 王翦打仗靠的不是蛮力,而是脑子。他知道怎么看准时机,也懂得怎么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回报。灭楚之后,他还带兵平了百越,儿子王贲接着灭燕、代、齐,父子俩联手帮秦国把六国收拾得干干净净。到秦王政二十六年,齐国投降,秦国一统天下,王翦的功劳簿上写满了硬核战绩。 曾仕强那句话说得太对了:“当皇帝将50万军马交给大将军时,皇帝是100%信任大将军的;但是,当大将军率领50万大军在外征讨时,皇帝是忌惮、害怕的。因为一旦将军掉转枪口,那么皇帝的危机就来了……”这话用在王翦和秦王嬴政身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秦王政二十三年,灭楚之前,秦王把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那一刻是真信任。可大军开出去,营帐连绵几十里,杀气冲天的时候,秦王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毕竟,谁能保证这六十万人不会反过来咬自己一口? 王翦也不是傻子,他太明白皇帝的心思了。出征前,他没急着打仗,反而三番五次派人回咸阳跟秦王要田要宅。一次说家乡的地好,想多要点庄园;一次又说家里缺人伺候,想弄点赏赐。使者跑来跑去,秦王收到这些要求,反倒乐了,痛快地赏了不少东西。有人觉得王翦贪,有人却看透了——这是在给秦王吃定心丸,告诉他:“我没野心,您放心。”这招高明,既保住了自己,也稳住了君臣关系。 战场上,王翦稳得一批,六十万大军在楚国扎营,楚军怎么挑衅都不动。等楚军撑不住撤退,他才带着人追上去,一战定乾坤。胜利的消息传回去,秦王高兴得不得了,又是赏赐又是表扬。反观汉武帝时期的卫青,就没这么幸运。卫青有次听说汉武帝有危险,赶紧带兵回去救驾,结果皇帝误会他有二心,直接削了他的权。比起来,王翦的谨慎真是玩转了权力游戏。 这事儿说明啥?皇帝信任你的时候是真的,但忌惮你的时候也不含糊。王翦能活得好,是因为他懂怎么让皇帝安心。不是每个人都有这脑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种高压下混得开。 灭楚只是个开始,王翦接着带兵南下收拾百越。那地方山高林密,当地部落抵抗得很凶,但秦军训练有素,王翦指挥得当,没多久就拿下了。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他儿子王贲开始发力,先北上灭了燕国辽东,燕王喜被抓,燕国完蛋。接着又干掉了代国,把赵国的残余势力彻底清零。到了秦王政二十六年,王贲南下收拾齐国,齐王建没撑住,直接投降。齐国一倒,六国全没了,秦国一统天下的目标算是圆满了。 王贲打完齐国,王氏家族的功劳已经高得没法说了。可王翦没打算一直待在风口浪尖上。统一之后,他果断交了兵权,跟秦王告别,回老家频阳去了。秦王留了几次,见他真不想干了,就赏了一堆金子放他走。王翦回家后,日子过得低调又踏实,种田养老,偶尔看看乡间的风景,晚年平静得像个普通老头。 王翦这一生,从战场上的大杀四方,到最后全身而退,靠的全是智慧和分寸。他没贪恋权力,也没让皇帝觉得威胁,硬是把自己从功高震主的位置上摘了出来。历史上,能做到这点的可不多。他的故事流传下来,不是因为他有多神,而是因为他太会做人。

0 阅读:1310

评论列表

紫气东来

紫气东来

8
2025-03-31 21:23

王翦手握大军,在秦国面临灭国之际。坐看刘邦项羽灭秦,若王翦回军一半,泰国能亡?刘邦项羽在秦军面前。啥也不是!

colazyz 回复 04-01 20:48
都不查查清楚就来妄加评论的吗?

用户10xxx62

用户10xxx62

1
2025-04-02 19:38

卫青那会真不同,汉武帝那不叫危险,搞不好完犊子了,真完犊子了,卫青也玩完了。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