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早上,慈禧还在睡觉。太监寇连材悄悄走进来,“扑通”一声跪下,然后放声痛

史说畅谈呀 2025-04-01 10:26:01

1896年早上,慈禧还在睡觉。太监寇连材悄悄走进来,“扑通”一声跪下,然后放声痛哭,直到把慈禧吵醒。他才说道:“事到如今,您怎么还有心思玩耍呢?”

寇连材原是紫禁城周边的农民,年少时读过几年书,家里早早为他安排了婚事,还生下了3个孩子,生活还算过得去。

然而好景不长,寇连材的父亲寇士通,因为田地的边界问题,和当地地主打上官司,结果最后不仅赔了所有的田地,寇士通也被活活气死。

没了田地,没了寇士通,寇连材只能担当起家里的顶梁柱。他听说当太监能致富,就找人引荐进宫了。

一般来说,刚进宫的人,当不上真正的太监。但寇连材有一手高超的梳头手艺,也是凭借于此,他获得了慈禧的赏识,很快就安排到慈禧的身边做事。

一天,慈禧对寇连材说:“小寇子,你要时刻告诉哀家,皇帝在哪,皇帝在做什么,这也是为了大清的社稷着想,切不可对外言语啊。”

那时,在位的光绪帝主张革新,慈禧则是守旧派的代表,而且由于谁掌权的问题,娘俩一直不和,这也是宫中几乎人尽皆知的事。

寇连材读过几年书,头脑也还算灵光,立马反应过来:这不就是让我当卧底吗?

然而,慈禧没想到,最后是她被反间了。

过了一阵子,寇连材不仅没给慈禧传回任何关于光绪的有效情报,还把慈禧的动向尽数告知光绪。

原因在于,寇连材认为光绪的做法,才对国家有好处,同时他十分不耻慈禧独揽大权,却不做正事。

这种情绪,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达到了高潮。

寇连材认为,他不能再冷眼旁观,一定要去做些什么了。

1896年二月初十,他悄悄来到后宫里,此时慈禧还在睡觉。可寇连材没管她,进去就是“扑通”一声跪下,然后就开始哭。

听着这哭声,慈禧也睡不着了,她大发脾气:“大早上的,在这儿哭什么丧呢?”

寇连材一边抹眼泪,一边说:“老佛爷,事到如今,您就算不为了大清的祖业着想,也要为了自己考虑啊,如今侵略者虎视眈眈,您怎么还有心思玩耍呢?”

慈禧刚被吵醒,又被一顿数落,她冲着寇连材大喊道:“你个小太监懂什么?谁给你的胆子,敢评论起哀家来了?还不速速退下。”

寇连材只好离开,但并没有放弃。

他特意请了五天假,在一个小本子上,靠自己仅有的文化,用笔歪歪扭扭地写了封劝谏书,内容大概是还政给光绪、不再予列强土地等等。

不久后,他将这封劝谏书递上去,慈禧这次没有再忍,直接唤人带走关进监狱,并施以严刑拷打,逼问背后的指使者。

慈禧决不相信,一个小太监能够说出这些话,她怀疑是那些革新派在背后捣鬼。

可不管怎么打,寇连材都坚持说没有指使者,这封信是他自己写的。慈禧还是不信,让他口述信中内容,结果一模一样。

慈禧当场发作,她知道外面人都在背地里议论,只是没想到伺候自己的小太监,竟然也敢对她评头论足,她当即做出问斩的判决。

二月十七日,寇连材走向法场,他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分别向皇宫和家乡的方向跪下磕头,起来后感叹一声:“如此足千古了。”然后从容就义,年仅二十八岁。

寇连材死后,梁启超亲自为他编写传记,称其为“烈宦”。

寇连材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掀起过波浪,他甚至还没有清朝大总管李莲英的名气大。

尤其是,历史专家曾找到寇连材当年的谏疏材料,发现它没有民间说的那么玄。

上面的内容,错字连篇,而且给到的建议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比如:不要造轮船、不要修铁路……

这样来看,寇连材似乎多此一举,但其实,比起做这件事的结果,我们更要去注意的是他做这件事的初衷。

那就是爱国,无论什么身份,哪怕是宫里最没有地位的小太监,他敢于挑战象征着权威的慈禧,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一份贡献,哪怕没有取得实际成果,也是值得后人钦佩的!

0 阅读:48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