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年,康茂才向朱元璋投降,朱元璋抽出佩刀指着大骂说:“我不下上千将士死在你手上,为何现在才来归降?” 康茂才镇定自若地说:“以前各为其主,现今是天命,若能饶我不死,必效犬马之劳。” 康茂才出生于元朝,从小学习刻苦。懂得君臣大义,效忠朝廷。 那时正值元朝末年,由于朝廷腐败统治,各地百姓组成的起义军揭竿而起,其中就包括朱元璋和陈友谅等人。 起义军打到了康茂才的家乡蕲县,是当俘虏还是组织军队同起义军作战?康茂才是有血有肉的热血男儿,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力还击。 此时朝廷正需要像康茂才这样能与起义军短兵相接的大将,于是,康茂才被朝廷任命为大将军,率领军队迎战起义军,从此,康茂才走上了带兵打仗这条路。 1355年,朱元璋要攻打南京做为他的根据地,但必须要先过长江,想要过长江就必须经过采石矶渡口。 采石矶渡口是长江天险,它扼守着长江东西咽喉要冲,是历代兵家必经必争之地。我国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发生在采石矶的战争记载。 此时恰逢康茂才驻守采石矶,朱元璋带兵屡攻不下。朱元璋灵机一动,派手下常遇春诱骗康茂才,借机攻打元朝军队。 没有康茂才指挥,元朝军队被朱元璋的起义军打的惨败,丢了采石矶。康茂才整合剩余军队,退到天宁洲驻守。 不巧,第二年朱元璋又来攻打天宁洲,康茂才第二次败给朱元璋,不得不退到南京,不久,朱元璋又拿下南京,康茂才三次败给了朱元璋。 眼看着朱元璋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势力也越来越强大,而且又占领了南京,康茂才衡量利弊,考虑再三,认为元朝的腐败已经无可挽回,必将被新的政权所取代,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于是,决定投降朱元璋。 投降后的康茂才被朱元璋重用,以前康茂才手下的士兵仍交由康茂才指挥。 康茂才也很争气,先后打败了另外两支起义军——张士诚和徐守辉的军队,被朱元璋提拔为秦淮翼水军元帅。 接下来的龙湾之战,康茂才功不可没。 1360年,陈友谅从江州乘巨舰出发,声势浩大,很快攻下了太平,眼看南京城势在必得,霎时间,南京城一片恐慌。 朱元璋立刻展开会议,大家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投降,二是放弃南京。 就在朱元璋一筹莫展之时,只听见有个声音说:“我绝不投降。” 此人正是朱元璋的大谋士刘伯温。此时,众人的目光一齐看向刘伯温。 只见刘伯温继续说道:“如果我军能诱敌深入,必能大获全胜,大业成败,在此一战,何谈投降?” 刘伯温的话,犹如给朱元璋照亮了一盏明灯,于是二人商谈作战方案。 商定完作战计划,朱元璋向众将领讲:“陈友谅有30万水军,他会沿长江而下,直达南京城下,陈友谅发挥其水军优势,南京就会像太平一样被他拿下,所以,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在龙湾登陆,绝不能让他到达南京。” 随后,朱元璋命徐达等军队在龙湾埋伏。 这便是就伯温诱敌深入的策略。 朱元璋安排好这些后,徐达百思不解地问:“陈友谅也不傻,他凭什么要在龙湾登陆,而放弃他熟悉的水路呢?” 朱元璋不慌不忙地说:“康茂才和陈友谅是旧友,我们就利用他俩的这层关系,让康茂才诱骗陈友谅。” 于是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了封信,派人送去,陈友谅打开信,“自从你攻下太平后,朱元璋的军队大乱,大家都害怕,担心哪天会失去南京,我在朱元璋这儿也不被重用,所以,我们可以里应外合,我现在驻守在南京城西的江东桥,江东桥是个木桥,到时候你的大军可以直抵南京。” 陈友谅看过信后,更增加了他获胜的信心。他还不放心,特意派人去江东桥看了一下,果然是木桥。 谁能料到,朱元璋即刻派人把木桥拆除,连夜换成了石桥。 陈友谅来到了约定的地点,眼前出现的是一座新建的石桥,知道上当了,马上带兵折返,这就中了刘伯温的连环圈。 陈友谅被迫退到龙湾,给他打了个措手不及,最终狼狈而逃。 龙湾之战的胜利,使朱元璋站稳了脚跟,而这一切,康茂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370年,康茂才远征途中不幸病逝。远在南京城的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痛哭一场,他感叹人生苦短,康茂才跟随他十五年,还没等享受荣华富贵,就离开了,怎能不让人伤心。 康茂才是朱元璋的贵人,虽然没有没有迎来加官封爵的高光时刻,但凭借他的为人,军功,必将名垂史册。
1356年,康茂才向朱元璋投降,朱元璋抽出佩刀指着大骂说:“我不下上千将士死在你
风城春史呀
2025-04-01 13:41:25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