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中国空军最后的2架远程轰炸机,从武汉汉口机场起飞,机上有8名军人。飞

风城春史呀 2025-04-01 13:44:48

1938年,中国空军最后的2架远程轰炸机,从武汉汉口机场起飞,机上有8名军人。飞机爬升时,机长徐焕升深情地望了大地,转过头满心只有一个念头—“轰炸”日本! 其实中国早就想轰炸日本,但是抗战爆发后,只有300架飞机的中国空军,几乎消耗殆尽,轰炸计划一拖再拖。 直到1937年底,作战节节失利,不少人觉得抵抗没有希望,对日本只有投降一条路。为鼓舞士气,轰炸日本再次被提上日程,目的地都选好了,是日本佐世保军港和八幡市。但大家都认为这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就算不考虑日本强大的空中武装力量,也有两大难题:一是飞机不行,为了避免和日本彻底翻脸,当时美英苏都不肯卖给我们远程轰炸机,中国空军只能用之前从美国购买的马丁B–10轰炸机。 这种飞机最大时速343公里,航程1900公里,飞到日本肯定不够。最糟糕的是,每架飞机只能装2枚炸弹,2架加起来4枚。就算成功飞到八幡,这么点儿炸弹投下去,万一啥也没咋着,岂非让人笑掉大牙? 二是人不行,倒不是说中国空军不行,而是这种飞机向来由外籍飞行员驾驶,他们听说要去轰炸日本,直接狮子大开口,每人要10万美金酬劳,2架飞机8个人就是80万,能买10架飞机了,明摆着趁火打劫。 而且外籍飞行员忠诚度不行,路上有点风吹草动就得撒丫子,根本不能保证完成任务。 怎么办呢?关键时刻,中国自己的飞行员站了出来,笕桥中央航校的教官、当时中国空军第14大队大队长徐焕升带着他的兵,要求组成远征队,长途奔袭,轰炸日本。 这群慷慨赴死的年轻人并不是头脑发热,他们不但主动请缨,还对作战计划提出了修改建议: 首先,飞机载弹太少,即使命中目标杀伤力也有限,建议改投“纸弹”,也就是传单,警告震慑日本人;其次,既然投传单,目的地就不必非是军事基地,可以改成离中国较近的长崎、福冈和北九州,同时拆掉一个投弹仓,改成油箱,延长飞行距离。两个难题迎刃而解。 他们的提议被采纳了。但飞机还在外籍飞行员手里,这些人念着那10万美金,肯定不会轻易交出飞机。怎么办呢?徐焕升想了个主意。 他谎称日军来空袭,调遣几名外籍人员飞到成都,降落后趁他们出去消遣,联合地面部队迅速接管飞机。几个老外回来后勃然大怒,其中一人当场掏枪就要行凶,卫兵一拥而上把他们控制起来,上级顺势宣布解散所有雇佣的外籍人员,飞机到手了。 1938年一个月夜,经过2个多月秘密集训,徐焕升等8名精英飞行员驾驶2架马丁B–10轰炸机,从汉口机场轰然升空,在宁波机场加油后,沿舟山群岛南端绕开日军防空系统,直指日本九州岛。 路上并不太平,当机队飞临东海上空时,海上的5艘日舰突然探照灯齐明,紧接着,高射炮、弹流如注,直射天空。好在我们的飞机飞得很高,又没有投弹轰炸,日舰很快停止了射击。徐海升等人就当这是出征的礼炮,始终向着目标沉着前行。 2个多小时后,飞机抵达九州岛上空,此时已是凌晨2点。整个九州的日本人都在酣睡,做梦也没想到,中国空军飞机已经飞到他们头顶上来了。 徐焕升命令飞机下高度,然后果断下令:“准备!”“投弹!”,飞行员们把宣传页投下去。五颜六色的彩纸,沿着飞机的飞行路线飘落……1个小时轰炸机飞到福岗上空,再次撒下;又1个小时后飞越北九州,继续投放。 在日本投下100多万份单子,徐焕升带领飞机编队掉头返航,一路上日军都没反应,只在飞抵我国东海岸时,突然有日机试图阻拦,还有高射炮轰击。徐焕升指挥两机利用云雾作掩护,以高超的飞行技术顺利脱险。几个小时后,徐焕升驾驶飞机安全降落在汉口机场,圆满完成“轰炸”任务。 此时任务已经不再是秘密,闻讯赶来的人群阵阵高呼:“中国空军万岁!”“中国抗战必胜!”中外记者争相拍下了8名英雄的镜头。 这次远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日信心,《大公报》报道:“空军初次远征日本,在九州各地散发传单,唤醒日本迷梦,发扬中国德威。” 当时两架中国飞机撒下的单子中,有这样一句告诫日本的话:“尔再不训,则百万传单将一变而为千炸弹。尔再戒之。” 7年后,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被先后投下原子弹——那已不是千吨炸弹,而是上万吨炸弹的当量了。 当然,那是美国人干的事,但无论纸片也好,实弹也好,显示的都是一种信念,一种实实在在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中,坚持到底的必胜信念。 即使只剩下两架轰炸机,我们也要“轰炸”日本,因为中国人,是不可征服的。

0 阅读:82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