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石光银种下的6万亩林场被纳入生态林场,禁止砍伐,这样一来,石光银手握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4-01 18:57:56

1998年,石光银种下的6万亩林场被纳入生态林场,禁止砍伐,这样一来,石光银手握几千万的资产不仅挣不到钱,每年还得倒贴几十万,然而就在他不知道咋办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石光银这人,搁在陕北那片黄土地上,算是个硬骨头。几十年前,他就开始带着村民种树,想把漫天的风沙管住。到了1998年,他手里攥着6万亩林子,按说这得是笔不小的财富。可政策一变,林场被划成生态林,砍不了也卖不了,成了个烫手山芋。光维护费用一年就得几十万,搁谁身上不得慌?这还不算,家里人劝他算了,村民也觉得他瞎折腾。可他不甘心,这林子是他半辈子的命根子。 那时候,石光银面临的情况真挺糟心。种树本来是为了挡风沙,顺便赚点钱补贴生活。可政策这么一弄,他不光没收入,还得自己掏腰包。6万亩林子听起来牛,可实际上成了个大包袱。每年雇人看护、防火、修枝,这些开销像流水一样往外淌。他自己算过一笔账,按当时的物价,光维持林子一年就得搭进去几十万。这钱哪来?家里那点积蓄早用光了,贷款也不是长久之计。更别提村里人看他的眼神,从佩服变成了疑惑,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意思。 不过,石光银不是那种轻易认输的人。他开始琢磨出路,毕竟这林子是他一棵棵种出来的,扔了太可惜。1998年那会儿,国家对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林场被禁砍虽然让他亏了钱,但也给了他一个信号:生态这块可能有搞头。他开始四处打听,看看能不能靠林子本身找出路。政策虽然限制了砍伐,可没说不能干别的。他琢磨着,林子既然是生态林,能不能争取点政府的支持,或者搞点不砍树的营生。 就在这时候,转机来了。国家开始推生态补偿政策,林场被纳入试点范围。简单说,就是政府给钱,让这些林子继续发挥挡风沙、护环境的作用。石光银一听,觉得这事儿靠谱。他赶紧跑去林业部门问清楚,填表、跑腿,好歹把自己的林子纳进了补偿名单。首批资金下来后,每亩地一年能拿几十块补贴,6万亩算下来,一年也能有个两三百万。虽说没以前砍树卖钱赚得多,但至少不用自己倒贴了,还能有点结余。 这政策一落实,石光银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地了。他也不傻,知道光靠补贴不是长久之计,得再找点别的路子。后来,他听说国家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就是在林子里搞点不破坏生态的副业,比如养鸡、种药材啥的。他试着在林子里养了点土鸡,成本不高,卖得还行,慢慢又多了一笔收入。加上生态补偿的钱,林场总算从赔钱货变成了能赚钱的家伙。 这事儿传开后,村里人看他的眼神又变了。以前觉得他瞎折腾,现在不少人跑来问他咋弄的,想跟着干。石光银也没藏着掖着,把自己的经验一股脑儿告诉大家。他还带头组织村民,把周边的荒地也种上树,争取再多弄点生态林,拿补贴不说,还能把风沙治得更彻底。几年下来,村子周边的环境真有了起色,风沙小了,空气也清了,连庄稼收成都比以前好。 石光银这路子走得接地气,也挺有想法。他没啥大文化,可脑子活,知道政策变了就得跟着变。1998年的困境差点把他压垮,可他硬是靠着不服输的劲儿,抓住了生态补偿这根救命稻草,还顺手把林子盘活了。这过程听着简单,可干起来真不容易。跑手续得费工夫,养鸡种药材得摸索,哪一步没跟上都可能白忙活。可他就是咬牙挺过来了。 当然,这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补贴刚开始的时候,钱来得慢,有时候还得自己垫着。林下经济听着好听,可真干起来也有风险,鸡瘟来了就得赔,药材市场不好也得扛。可石光银硬是顶住了。他常说,种树这事儿本来就不是一天两天能见效的,熬得住才行。这话听着糙,可道理不糙。 到了后来,石光银的林场不光保住了,还成了当地的一个样板。林业部门拿他当典型宣传,村里人也跟着沾光。这6万亩林子,不光挡住了风沙,还真给村里人带来了实惠。

1 阅读:1113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