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次明显动了真格,估计要对俄罗斯和中国同时出手了,这次的美俄“蜜月期”结束的不是一般的快,特朗普直接表示对普京感到“非常生气”,直接威胁要对俄罗斯石油采取行动,想把中国拉进来,意思很明确,不站在美国这边,就得承担后果。 特朗普政府近期对中俄同时施压的举动,看似雷霆万钧实则暗藏战略误判,可这种建立在过时冷战思维基础上的决策,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暴露了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结构性矛盾。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达1.08亿吨,天然气占进口总量40%。但美财政部的制裁清单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中俄已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陆路管道运输体系,两国本币结算比例超过70%。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2025年启动的"能源丝绸之路"计划,已将中俄油气管道与中亚、中东能源网络连通,形成了跨越地缘政治的能源共同体。 而面对美方压力,普京也展现出罕见的战略定力。在乌克兰战场持续扩大优势的同时,俄罗斯推动联合国框架下的"基辅过渡政府方案",巧妙将战场主动权转化为外交筹码。 中国外长王毅2025年3月访俄期间,双方不仅签署了价值1200亿美元的能源大单,更宣布年内实现元首互访。这种"能源+安全"的双轨合作模式,使美国"联俄抗中"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美国战略误判的核心,在于低估了中俄经济互补的深度。俄工业部门60%的精密设备依赖中国进口,37%的能源出口流向中国市场。若强行切断与中国的合作,俄罗斯将面临工业产能下降、能源收入锐减、技术更新停滞的三重打击。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制裁逻辑,也就美国能搞出来了。 而特朗普的"关税钟摆"也在引发连锁反应。国际能源署警告,若全面制裁导致俄罗斯原油日减产150万桶,国际油价可能突破每桶150美元。这对通胀率仍处于6.8%高位的美国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更微妙的是,美国国内政治生态正在发生变化。据《华尔街日报》2025年4月民调显示,6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优先解决国内能源价格问题,而非对外制裁。这种民意转向,或将迫使特朗普政府重新评估其激进的外交政策。 这场看似激烈的"能源博弈",实则是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缩影。当美元霸权遭遇区域本币结算体系的挑战,当单边制裁撞上多极能源网络的现实,任何脱离实际的战略冒进,最终都将反噬自身。 对此,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特朗普这次明显动了真格,估计要对俄罗斯和中国同时出手了,这次的美俄“蜜月期”结束
繁梦间
2025-04-03 19:04:37
0
阅读: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