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收复台湾时,坊间有传言说施琅进攻台湾必报父仇,不胜则罢,胜则一定会大开杀戒。 康熙知道施琅与郑氏家族有恩怨,对施琅的心态也吃不准,因此在任命之前特意告诫施琅:“朕不怕你不能攻克台湾,朕担心的是,郑成功部下此前与你有恩有仇,恩怨联结。如你一战全歼,倒不必说。对于那些愿意归降的,务必记住八个字:只可报恩,不可报仇!” 施琅听后,向康熙保证:断不报仇。 施琅原是郑成功的部下,而且是郑成功的所有部下中,年龄最小,最知兵善战的一员猛将。在郑军中,施琅长期担任前锋大将,百战居先,因为战功赫赫,不仅受到郑成功的器重,而且他在军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个人形象甚至有被神话的趋势。 当时郑军中曾流传说,有一次施琅打仗迷了路,是一群老虎为他引路,把他带出了迷径。 到后来,民间都视施琅的部队是“岳家军再世”。 施琅后来与郑成功决裂,除了郑的问题,施琅的性格缺陷也是导火索。 在郑军中,施琅一向恃才傲物,难以与人合作,行事极为好胜,锋芒太盛,且不知收敛。 他得意起来,不止一次在人前狂言:“大将军(郑成功)能有今天这块基地安身,全仗我施琅一人,不然大将军岂有今天的声势。” 不仅如此,施琅还曾在郑军中放言,说做梦时常梦见自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七星。 自古以来,一山不容二虎。 施琅后来与郑成功决裂,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 两人决裂的时候,一个够横,一个够狠。 有一个叫曾德的小人物,在施琅手底下不得志,犯事之后跑到郑成功那里去寻求庇护。施琅知道后,直接跑到郑成功住所,把曾德给抓了起来。郑成功下令不要杀,施琅不听,指责郑成功“自徇其法”,直接把曾德给杀了。 郑成功见施琅公然抗命,勃然大怒,再不能忍,盛怒之下,他将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等人抓起来,准备全部处死。 在一些亲信部将和当地居民的帮助下,施琅用计逃出了郑成功当时控制的厦门,其间他就像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一样,为了躲避搜捕,躲在石洞中差点被饿死。 成功逃脱之后,施琅请人出面周旋,希望能够与郑成功和解,但郑成功意气用事,拒绝和解,先派人刺杀施琅,失败之后,索性杀了施大宣和施显。 由此,两家结下血海深仇。 康熙收复台湾,大胆启用跟郑家有恩有仇的施琅为主将,体现了一代雄主的胸襟、气魄与眼光。 当然,施琅也没有让康熙失望,其收复台湾的整体战略,就是放在当下来看,也极具借鉴价值。 施琅曾给康熙提交一份《尽陈所见疏》,详细阐述了“因剿寓抚”,武力收复台湾的战略。其中大意是:对台湾郑氏政权剿抚并用,但重点在剿,以剿促抚,敌顺则抚,敌逆则剿,总之要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郑氏就范,令台湾回归大清。 被康熙委以重任,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开始统兵攻台时,施琅把“因剿寓抚”的战略,运用的极其到位。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一月,在调集各路兵马在海上操练,搞军事演习时,施琅公开宣称,将利用北风对台湾发起攻击。消息传出,台湾郑氏方面风声鹤唳,一时间草木皆兵。然而,这只是施琅的疑兵之计,故意释放的烟雾弹。 在大规模军事演习的同时,清廷对台湾郑氏做了最后一次招抚,但郑氏仍然坚持仿高丽、琉球例称臣纳贡,但不登岸、不剃发,企图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 在此情况下,施琅决定快速进兵,完全、彻底地解决台湾问题。 台湾该怎么打? 施琅在这个关键战略上,不仅持重,而且高明。 他把澎湖作为主攻方向,而不直接进攻台湾本岛。 一来,澎湖是台湾的门户,先行攻取,可以粉碎郑军里外夹攻的军事部署;二来,郑军的主力在澎湖;三来,先攻澎湖,可以为“因剿寓抚”留有余地。 客观地讲,当时施琅进攻澎湖,并非有百分百的胜算。第一次接触战,清军水师初战不利,甚至施琅的面部都被敌焰烧伤了,但是施琅坚持指挥不退;二次决战,清军水师以伤亡2000余人,总兵朱天贵阵亡的代价,拿下澎湖。 拿下澎湖之后,姚启圣等人主张乘胜直捣台湾,剿灭郑氏政权;还有人主张,诛杀郑军残余,以血前恨。从澎湖逃回台湾的郑军主将刘国轩也在散播施琅肯定要血洗台湾,报仇雪恨的论调。 但是施琅选择了抚。 施琅表示,为国为民,可以不计私怨,倘若郑氏能够接受招抚,衔璧归来,他将亲自上疏,建议朝廷赦免其罪。 想想施琅从父亲、弟弟再到子侄,近百口人都死于郑氏之手,施琅此举实属难得,堪称“奇功本伐谋”。 台湾郑氏眼看军心民心已散,台湾实难死守,若弃台逃亡海外,亦无生路,最终只得接受招抚。 施琅前往台湾受降,登岛之后,再三声明,“当年杀我父亲的人已死,与他人不相干,我不但不杀台湾人,即郑家人,既已归降,我也不杀。” 不仅如此,施琅还前往郑成功庙行了告祭之礼。 有人说,施琅以德报怨是装出来的气度。 关于这个问题,施琅曾对李光地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如果选择报复,屠杀郑氏,将来历史书必将把他列为凶手,而把郑氏称为明朝的忠臣孝子。与其得不偿失,倒不如迫使郑氏降清,使其全家“为奴囚妾妇于千秋”。
尹锡悦发表了“退位诏书”这段时间能为了大韩民国工作是很大的荣幸。给非常缺乏的我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