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藏北阿里的驻军断粮,连马都杀了吃,眼瞅着全军就要饿死,小战士贡保干了

玲珑说历史 2025-04-04 22:48:04

1951年,藏北阿里的驻军断粮,连马都杀了吃,眼瞅着全军就要饿死,小战士贡保干了一件事,救了全军的命,他自己却面临处分。

1951年的西藏高原,空气稀薄,寒风刺骨。在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土地上,一个名叫贡保的年轻藏族战士正踏上了一段改变他一生的旅程。

贡保出生在甘肃省夏河县,那里是藏族聚居地,也是著名的拉卜楞寺所在地,然而,贫困的家庭无法抚养他,年幼的贡保被遗弃了。

命运的风将这个孤儿吹向了拉萨,他在哲蚌寺出了家,本以为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谁知一次不小心打碎水罐的意外,让他遭受了无情的毒打,甚至被吊在井里。

这种非人的折磨让年轻的贡保无法忍受,他逃离了寺院,跋涉千里回到了家乡。

1949年,解放的春风吹遍了甘南大地,对于贡保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毅然报名参军,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

也许是出于对他藏语能力的看重,上级很快就把他调到了独立骑兵师,成为了一名藏语翻译,就这样,贡保跟随第二梯队,踏上了进军西藏的征程。

然而,和平解放西藏的道路并不平坦,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

这份被称为"十七条协议"的文件,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的正式开始,但是,纸上的墨迹远不足以改变现实中的种种阻力。

解放军进藏先遣队在阿里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终年积雪的高山、荒无人烟的戈壁、刺骨的寒风,以及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稀薄空气。

更糟糕的是,他们还面临着严重的断粮问题。

西藏地方政府对解放军的到来心存疑虑,采取了消极抵制的态度,他们暗中下达了三条禁令:不许接触解放军、不准卖东西给解放军、不准给解放军指路,这无疑加剧了解放军的困境,使得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举步维艰。

就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了正式的党政军领导机构,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西藏工作委员会和西藏军区正式成立。

对于身在阿里的贡保和他的战友们来说,眼前的困境才是最紧迫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遣队的处境越发艰难。

他们已经杀光了随军的战马充饥,甚至不得不以树皮、草根果腹,饥饿、寒冷和高原反应无情地折磨着每一个人,不少战士已经奄奄一息。

看着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贡保的心在滴血,他深知,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整个先遣队都可能饿死在这片高原上,在一个漫长的不眠之夜后,贡保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第二天清晨,趁着天还没亮,贡保悄悄脱下军装,换上了藏袍,他独自一人来到了当地宗本(相当于县长)的府邸,面对宗本的傲慢和拒绝,贡保毅然亮出了手枪。

他用坚定的语气说道:"我也是藏族,要命就把粮食卖给我,不要命我把你们全毙掉。"

这一幕惊动了贡保的连长,当连长赶到现场时,看到的是贡保用枪指着宗本的场景,连长又惊又怒,厉声呵斥贡保。

然而,机智的贡保借机告诉宗本,长官正在斥责他为什么还不动手,这一招果然奏效,吓破胆的宗本立即同意出售粮食。

就这样,贡保用自己的方式为部队换来了80担救命粮食,然而,他的行为无疑是严重违反军纪的,尽管解决了燃眉之急,贡保还是受到了处分,被关禁闭并调到了最偏远最艰苦的连队。

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阿里地区,对于贡保来说,这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它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解放西藏的大政方略。

多年后,当贡保向他的老部下讲述这段往事时,仍然神情凝重。他深知,自己的行为虽然违反纪律,但在那种危急关头,却体现了对战友的深厚情谊。

事实上,贡保的举动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在他们眼中,贡保是那个敢于为集体利益挺身而出的勇士,这种勇气和担当,正是解放军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

然而,贡保的故事只是整个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进藏先遣连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36人的队伍中,有63人永远长眠在了这片高原上。

从新疆出发时,他们还有近300匹骏马,到达目的地时,只剩下了两匹,这些数字,无声地诉说着解放军将士们为和平解放西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195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主力终于开进了拉萨,这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基本完成。

随后,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张经武与达赖喇嘛进行了会谈,共同商讨如何贯彻执行十七条协议,推进西藏的民主改革,这是西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预示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藏和平解放的历程,是无数像贡保这样的普通战士用热血和生命铺就的,他们在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土地上,点燃了信念之火,照亮了西藏前进的道路,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0 阅读:107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