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论农民运动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启示 (2025年4月5日) 中国近现代史

刘昌刚呀 2025-04-05 10:07:19

以农为本:论农民运动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启示 (2025年4月5日) 中国近现代史本质上是一部农民觉醒与革命的历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首个农民协会在萧山衙前诞生,到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农民力量的科学论断,农民运动始终是撬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支点。在当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重思农民运动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价值,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需要,更是理解中国道路的关键切口。 一、历史必然性:农民运动是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中国农民运动的高频爆发,根植于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结构性压迫。自汉代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表面上重视农业,实则通过盐铁专营、算缗告缗等手段强化土地兼并,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制度性压迫在近代与帝国主义、军阀统治交织,形成“三座大山”的叠加压迫。1920年代的湖南农村,地主仅占人口的5%却占有70%的土地,而占人口70%的贫农仅拥有10%的土地。当自然灾害与苛捐杂税叠加时,农民生存底线被击穿,革命便成为“活不下去”的必然选择。 这种压迫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衙前农民运动中,沈定一揭露的“东脚费”等隐性剥削,以及地主通过宗法制度对农民的精神控制,构成全方位的压迫网络。正如毛泽东在考察中所见,农民对“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的渴望,不亚于对土地的需求,这揭示了农民运动既是经济斗争,更是文化革命的双重属性。 二、革命实践论:农民运动的改造力量 农民运动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远超军事范畴。彭湃在海陆丰建立苏维埃政权时,不仅开展土地革命,更创建平民医院、苏维埃银行,构建了新社会的制度雏形。这种实践印证了列宁关于农民作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论断,也打破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农民“落后性”的偏见。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记录的“十四件大事”,实质是农民自发的社会治理实验:从禁赌禁毒到修塘筑路,从普及教育到组建自卫军,农民展现出惊人的组织能力。广东农民协会在鼎盛时期发展至20万会员,其建立的农民自卫军不仅配合东征战役,更成为后来红色政权的武装基础。这些实践表明,农民不仅是革命的主体力量,更是新社会的建设者。 三、方法论启示:群众路线的雏形与演进 早期农民运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因。衙前农民协会通过夜校教育、标准斗改革等具体行动,将阶级意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斗争策略,这种“从群众中来”的工作方法,与后来延安时期的蹲点调研一脉相承。毛泽东在韶山组织农民运动时,通过“阻禁”“平粜”等经济斗争积累经验,再上升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过程。 这种路径选择具有世界性意义。与欧洲农民运动多依赖宗教动员不同,中国农民运动通过阶级分析实现政治觉醒。沈定一提出的“劳动者结成联盟”思想,与毛泽东“谁是我们的敌人”之问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理论自觉使中国农民运动摆脱了传统起义的循环宿命。 四、当代价值:乡村振兴的历史回响 农民运动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仍有镜鉴意义。当前农村面临的资本下乡冲击、空心化危机,与1920年代的地主经济存在结构相似性。当年农民协会推行的“三折还租”“土地公有”等政策,与现今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集体经济振兴形成历史对话。广东农民运动培养的800余名农运骨干,其精神遗产在今天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中得以延续。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方法论层面。脱贫攻坚战中“精准扶贫”对农民主体性的激发,与当年“开调查会”的田野工作法异曲同工;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亦可追溯至农民协会的自治实践。这些传承证明,农民运动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持续演进的社会工程。 结语 从衙前燃起的星星之火,到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农民运动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叙事。它打破了“农民保守”的刻板认知,证明了基层群众中蕴藏着最磅礴的变革力量。在城乡关系深刻变革的今天,重读农民运动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先驱,更是要汲取历史智慧——真正的社会进步,永远建立在对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尊重之上。正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结语:“无数万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这声跨越世纪的喝彩,仍在叩击着每个改革者的心灵。

0 阅读:0
刘昌刚呀

刘昌刚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