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大山深处,层峦叠嶂间藏着无数村庄。 这里的清晨总笼罩着薄雾,鸡鸣声在沟壑间回荡,背着竹篓的妇女踩着露水走向田地。 二十年前的华坪县,许多女孩的人生轨迹就像山间的溪流,没淌出多远就消失在石头缝里——她们早早辍学回家,帮着干农活、带弟弟妹妹,等到十五六岁便嫁人生子,重复着祖辈的命运。 2007年春天,有位穿着灰布外套的女教师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导演打量着她磨得发白的袖口,建议换身像样的衣服。 她摸着口袋里崭新的七千块钱,这笔由当地政府特意拨付的置装费,早被她换成了一台二手电脑——此刻那台电脑正摆在华坪县民族中学的教室里,屏幕亮着,映着孩子们好奇的脸庞。 张桂梅在华坪县扎根的第二十个年头,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被人说"不合时宜"。 这个来自东北的女人,皮肤被高原阳光晒得黝黑,操着混杂着云南口音的普通话。她办公室墙上挂着的"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标语,被山风吹得卷了边。抽屉里常年备着止痛片,手腕贴着膏药,但每天清晨五点半,她依然会握着喇叭在宿舍楼前喊:"姑娘们,该起床读书了!" 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念头,源于一次家访。 那日她翻过三座山头,看见辍学放羊的女孩赤脚站在泥地里,辫子上沾着草屑。女孩的父亲蹲在门槛上抽旱烟:"女娃读书有啥用?"这句话像根刺扎进她心里。 后来她在教育局门口守了三天,拿着皱巴巴的调研报告逢人就说:"咱们县每年有百来个女娃娃考不上高中,不是笨,是家里不让念啊!" 筹钱的日子比想象中艰难。 她把"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的奖杯擦得锃亮,摆在募捐箱旁边。有人往箱里扔硬币,叮当响一声她就鞠个躬。 五年间走遍县城每个角落,磨破八双布鞋,募来的钱刚够买三十套课桌椅。转机出现在2007年那次电视采访,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汇款单像雪片般飞来,有个浙江商人直接汇来二十万,附言栏写着:"给我闺女积德"。 2008年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旗杆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九十六个姑娘穿着褪色校服,站在坑洼不平的操场上宣誓。 张桂梅给每人发了根红布条,系在手腕上打三个死结:"等考上大学再解开!"有个叫阿香的姑娘半夜躲在被窝哭,她的布条里缝着母亲临终前给的银镯子——那是全家最值钱的东西。 山里的冬天格外难熬。 教室玻璃碎了用报纸糊,铅笔短得捏不住就绑根木棍。张桂梅把自己的棉被拆了给感冒的学生披,裹着军大衣在走廊批改作业。 最困难时全校只剩六个老师,她带着党员教师对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声音在山谷里荡出回响。那年高考放榜,四个姑娘考上二本,捷报传来时她正打着吊针,针头差点被扯掉。 十五年过去了,女高的送考大巴车漆掉了又刷。 每年六月七日天不亮,张桂梅就挨个宿舍检查蚊帐,往姑娘们水壶里灌红糖水。有年暴雨冲垮山路,她领着老师们手拉手搭成人墙,把学生一个个背过塌方区。 如今校门口的荣誉墙上,密密麻麻贴着两千多张录取通知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这些名字在阳光下闪着光。 当年系红布条的阿香,现在成了县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她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婴,特意包了印着"高山"字样的襁褓。 去年教师节,二十多个毕业生相约回母校,她们有的戴着法官徽章,有的别着工程师胸牌,齐刷刷向张桂梅敬礼。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极了山脊线上连绵的群峰。 教学楼的灯总要亮到深夜。 张桂梅依然住在学生宿舍,床头贴着用药时间表,窗台上摆着毕业生寄来的照片。有张照片背面写着:"校长妈妈,我现在带的班级也叫'高山班'。" 月光照进来,墙上的中国地图插满红色图钉,每个图钉都代表着一个走出大山的姑娘。 风从怒江峡谷吹来,带着野桂花的香气,轻轻掀动地图一角,露出用红笔勾勒的誓言:"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信息来源:中国妇女杂志2024.11.22新时代巾帼楷模·张桂梅:创山村教育奇迹的时代楷模)
云南的大山深处,层峦叠嶂间藏着无数村庄。 这里的清晨总笼罩着薄雾,鸡鸣声在沟壑间
花开富贵坊
2025-04-06 14:57:5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