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一光棍收养两个月大男婴,含辛茹苦把他养大,40年后,男孩当上了

花开富贵坊 2025-04-06 15:16:49

1979年,内蒙古一光棍收养两个月大男婴,含辛茹苦把他养大,40年后,男孩当上了武警上校军官扭头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领导:我父亲年龄大了,在家无人照顾,我必须带着他上班!网友:孝顺父母,人生之大义也。 内蒙古草原的寒风吹过土坯房的窗棂,46岁的董栋小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袄,煤油灯下给老母亲掖被角的手突然顿住——村口槐树底下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像把锥子扎进这个光棍汉心里。 那是1979年的腊月,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吹到这片贫瘠的土地,董栋小刚经历丧子丧妻之痛,守着病弱的老母过活。 裹着蓝布襁褓的男婴脸蛋冻得发紫,董栋小解开棉袄把孩子揣进怀里暖着。 他数了数兜里的粮票,想起圈里养了五年的老母猪。第二天鸡还没叫,他就把猪赶到集上换了八块钱,托人从邻村请来奶娘。这个决定让村里炸了锅,老辈人敲着烟袋锅劝:“自个儿都吃不上饭,还养个外姓娃?” 董永在喝着百家奶长到八岁,董栋小把家里最后两袋玉米卖长了交学费。小学校看着孩子脚上露趾头的布鞋直叹气,董永在却把冻红的脚往草垛里藏:“俺爹说念书能穿皮鞋。” 每天天不亮他就揣着烤土豆往镇里跑,十二里山路磨得布鞋底透亮,脚底板结着厚厚的茧。有回暴雨冲垮土路,他抱着书包在泥里滚成泥猴,到学校时课本湿得能拧出水,硬是趴在课桌上用体温焐干。 1992年初中毕业典礼,董永在捧着全县第三的奖状往家跑,远远望见父亲佝偻着背在自留地里刨土豆。 五十多岁的人头发白了大半,锄头举起来直打晃。那天夜里,董栋小摸黑走了二十里地,把祖传的银镯子当了给儿子置办高中铺盖。 教导主任来家访时,看见土炕上躺着发烧的董家奶奶,灶台上搁着半碗结冰碴的糊糊,转头就给学校打报告免了三年伙食费。 部队来县里招兵那年,董永在刚拿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他蹲在打谷场看着征兵告示发愣,指导员拍他肩膀:“小子,扛枪保国和拿教鞭育人都是好样的。” 这个选择让董栋小三天没睡着觉,最后把攒着买化肥的二百块钱缝进儿子裤腰:“在部队好好干,别惦记家里。” 新兵连里董永在总抢着帮战友洗衣服,熄灯后打着手电学战术手册。 有次野外拉练遇上山洪,他蹚着齐腰深的水把炊事班的铁锅顶在头上,硬是保住全连三天口粮。团长在表彰会上念三等功通报时,这个草原汉子正蹲在电话亭,听着父亲咳嗽声说“都好”偷偷抹眼泪。 2011年调到北京那年,董永在的行李格外沉——八十六岁的董栋小抱着陪嫁似的樟木箱,里头装着儿子从小到大的奖状,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 军事科学院领导看着调职申请直挠头:“带家属上班的见过,带老父亲执勤的倒是头遭。”董永在立正敬礼:“报告首长,我爹就是我的指导员。” 如今科研大楼门卫都认得这对父子。 每天清晨,穿作训服的军官搀着拄拐杖的老人遛弯,晨雾里传来断断续续的蒙语小调。食堂大师傅特意备着荞麦饸饹,那是董栋小吃了大半辈子的家乡味。 有回院士们开论证会,老爷子坐在休息室翻看儿子新得的专利证书,褶皱的老脸笑成风干的核桃。 去年重阳节,董永在带着父亲登上翻修过的八达岭。 老爷子摸着城墙砖直咂嘴:“比咱家土坯房结实多了。”夕阳把父子俩的影子拉得老长,叠在那些刻着“到此一游”的城砖上。 底下旅游大巴的导游举着喇叭喊:“瞧见没?这就是当年带着养父上班的董大校!” 草原上的老邻居看电视新闻时总抹眼泪:“董老哥熬出头了。” 他们不知道,董栋小最宝贝的还是箱底那张泛黄的卖猪收据,蓝色复写纸的字迹晕开了,像极了他这辈子掉进奶瓶里的汗珠子。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2022.2.15带养父进京做博士后研究,11年形影不离,这位上校让人动容……)

0 阅读:45
花开富贵坊

花开富贵坊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