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给曹操用小斗给士兵粮食,士兵不满之后,王垕被杀还冤枉吗? 《三国演义》中体现曹操奸诈最明显的事儿,莫过于杀王垕了。 演义中曹操伐袁术的时候军中缺粮,管粮食的王垕如实向曹操禀报,曹操为了能多撑一段时间,让王垕先用小斗给士兵发粮食。 士兵们发现军粮不够的时候,普遍对老曹有了意见,都在私底下骂老曹。 老曹为了稳定人心,维护自己的伟岸形象,明知道王垕无罪,还是把他的脑袋“借”来砍了,挂到了旗杆上。 这个故事里,曹老板奸诈无信义,王垕弱小又无力。 这个故事的原型《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里,故事却有很大的不同。 原型故事里曹操伐袁术缺粮是真的,但用小斗克扣粮食欺骗士兵的建议,却是管粮官自己的提出来的。曹操采纳了管粮官的建议,后来发现士兵的怨气太大,又杀了管粮官平息众怒。 从逻辑上来分析,毫无疑问裴松之注里的故事更符合逻辑一些。 曹操毕竟是大老板,用小斗换大斗克扣粮草这种扬汤止沸的方式,明显是从局部出发想问题,而不是从全局。 然而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裴松之的注,其实讲的都是一个现象:上位者发现遇到了信任危机,为了挽回形象就拿下属的脑袋挽回信誉。 只不过不同的是,现实中像《三国演义》中王垕那样,自己老老实实却被拿来当替罪羊的极少,反而是裴松之注中为了上级的利益,不顾自己的原则和小命儿抖机灵提建议的数不胜数。 这类人通常有一个明显的共性:为了老板的伟大,牺牲一下大家没啥。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老板眼里他们也是“大家”的一员,为了自己的伟大,老板牺牲一下他们也没啥…… 三国故事值得聊
自己给曹操用小斗给士兵粮食,士兵不满之后,王垕被杀还冤枉吗? 《三国演义》中体现
煮鹤社会
2025-04-07 08:20:36
0
阅读:24
用户13xxx75
以前我都以为“埋锅造饭”是有专门的炊事兵或者民夫来负责,后来读了《三国演义》这一段才知道是把生米发给每个士兵个人做个人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