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艳敏的经历,虽满是伤痛,却也绽放出了别样光芒。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大山里的孩子传递希望。 1994 年,18 岁的郜艳敏被人贩子以 2700 元的价格,卖给了下岸村一个放羊的人。下岸村是个连公路都没有通的闭塞山村,被拐卖至此的她,想要找到回家的路,难如登天。 新婚夜,郜艳敏害怕得蜷缩在角落,冷汗直冒。可新郎却说出:“给我 200 元,你就可以离开了。” 这让她震惊不已,不敢相信地问道:“我真的能离开吗?” 新郎点头,她知道这或许是唯一的机会。但身无分文的她,又如何凑得出这 200 元?她也不知道外面是否有人在找她,只能等待机会。 这个新郎家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才买了她这个新娘,按常理不会轻易放她走,可偏偏新郎却给了她离开的机会,这看似矛盾,实则可能是新郎内心善良的一面体现。 在被拐卖的途中,郜艳敏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死里逃生后,她认清现实,开始跟着所谓的丈夫一起放羊挣钱。看她比较配合,放羊人答应帮她找家人。一年后,她终于回到了家乡。 此时她才知道,家人当初报过警找她,可由于她是在外地打工回家路上被拐,没有清晰线索,所以没能找到。她和家人抱头痛哭,喊着 “带我回家吧”。她出身贫困农村,家境不好,她的经历还让她在村里遭受非议,即便回家也难以过上安稳生活。老一辈劝她认命,无奈之下,她又跟着丈夫回到了下岸村。 回到这里,她满心绝望。就在她挣扎之时,村里合并学校的消息传来。因为村子闭塞,周围都是荒山,高年级学生都去山外上学,低年级学生因没老师愿意教,面临遣散回家。 郜艳敏干农活时,看到很多年幼女孩因无法上学而在山里消磨时光,她深知,这些女孩很可能重蹈自己的覆辙。当年她也是个爱学习的学生,无奈家里无法支撑她上学,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没有继续读书,成了她一生的痛,也成为她悲剧人生的一环。 她本是受害者,却要为了这些孩子留下来,看似不合理,可这正是她善良与不甘的体现。 于是,她主动提出当代课老师,丈夫觉得这样她能安心留下,没有阻拦,村里更是求之不得。山村的孩子成了她生活的希望,她虽只有初中学历,但为了教好孩子,再次捧起书本。 书本如同黑夜里的明灯,照亮了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也点亮了她灰暗的生命。在代课过程中,她一点点抚平过去的伤痛。 她觉得,村里的贫穷落后是现状的根源,只有教育才能彻底改变这里。抱着这样的信念,她一直坚守在代课老师岗位上。从临时上课到成为代课老师,她就像大山里绽放的荆棘玫瑰,孩子们都爱围着她听课。 过去的经历是她难以言说的伤痛,她接受了苦难,却又不肯屈服,在教学中找到了治愈自己的途径。 有人说,她应该离开这个伤心地,可她却选择留下帮助孩子们,这看似矛盾的选择,实则是她对未来的期许。 打击拐卖人口需要更多人参与,她虽无法一己之力改变山村现状,却能传递文明光辉。孩子们通过学习知法懂礼,或许就能减少买卖人口的惨剧。当她的学生走出大山时,或许就是山村去除陋习之时。 她曾说:“我在帮助贫困生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前我被拐卖,在屈辱中求生,如今我能用自己的力量,不让悲剧重演。” 她的经历,让人悲愤又充满敬意,她因现实无奈妥协,却又在不经意间,传递出希望的火光。
郜艳敏的经历,虽满是伤痛,却也绽放出了别样光芒。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大山
声声说电影
2025-04-07 19:04:06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