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刘国志被捕,他的五哥大惊,专程从香港飞到重庆,拿着一张空白支票送给了特务头子:“你们要多少钱,自己填,我们刘家只有一个要求,降低条件放人!”
1944年,刘国志大学毕业。面对家人希望他出国深造的期望,他却选择了一条出人意料的道路,他主动申请去云南陆良县的一所中学工作,参与当地的党组织发展。
这个偏远的小县城甚至还没有通电,但刘国志却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白天教书育人,晚上走村串户,用自己的所学去启发当地的青年,发展革命力量。
一年后,组织调刘国志回到重庆,表面上,他是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研究员,实际上,他正在秘密开展地下党工作。
1947年,刘国志担任了地下党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他组织学生示威,声援被暗杀的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他化名刘钢,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刘国志的革命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他的心中燃烧着对新中国的热切期盼。
然而,1948年,噩耗传来,由于叛徒的出卖,28岁的刘国志与他的未婚妻曾紫霞一同被捕,关押在重庆臭名昭著的渣滓洞监狱。
黑暗的牢房、严酷的刑讯、恶劣的环境,都没有动摇这对年轻革命者的信念,他们在狱中相互鼓励,用坚定的革命信仰支撑着彼此。
国民党特务头子徐远举亲自审讯刘国志了,他用尽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妄图让这个出身富贵的年轻人背叛革命,然而,面对酷刑,刘国志始终保持沉默,没有透露任何有关组织的信息,他的坚贞不屈,让敌人感到既惊讶又恼怒。
得知刘国志被捕的消息后,他的家人四处奔走,试图营救。
他的五哥刘国琪,一位在香港颇有声望的银行总经理,多次从香港赶到重庆,刘国琪带来了价值连城的礼物,甚至开出了一张空白支票,只为换取弟弟的自由。
然而,每当刘国志被带到徐远举的办公室,面对家人的哀求和敌人的诱惑,他总是坚定地摇头,"我死了,有共产党,我等于没有死;如果出卖组织,我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这句话,成为了刘国志对信仰的最好诠释。
1949年11月27日,重庆即将解放,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逃前,对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者们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当刽子手来到刘国志的牢房时,这位年轻的革命者正伏在地上写诗。
"不要慌,等老子把诗写完以后,再跟你们一块走,"刘国志的从容不迫,让刽子手们也为之震惊。
在通往刑场的路上,刘国志高声吟诵着自己创作的诗篇,他的声音穿透了监狱的高墙,传递着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刘国志牺牲时,年仅28岁,然而,他短暂的一生,却如同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重庆解放后,刘国志的事迹被广为传颂。
人们在他牺牲的地方立碑纪念,他的家乡四川泸州也建立了纪念馆,刘国志的名字,与无数为新中国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一起,永远铭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刘国志的一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出身优渥却甘愿抛弃锦绣前程,投身革命;他年纪轻轻却能在生死考验面前保持坚定;他身陷囹圄却始终不忘初心,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刘国志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刘国志,一个年仅28岁的年轻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