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高达54%的进口关税最终落地,中国该如何度过难关? 关于这个问题,一个经典的说法是,我们国家需要扩大内需,但是绝大部分的人都停留在喊喊口号,或者对zf的“吝啬”阴阳怪气上。而说到美国的内需旺盛,又都在阴谋论(也许不是)美国需要贸易逆差以使得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云云,了无新意。 人在美国,下飞机已两个月(笑),我来谈谈我的观察。 美国以一种制度性的方式,一边萝卜,一边大棒地让美国民众尽可能多消费,尽可能信用扩张。我来谈谈我自己的观察。 大棒方面,什么大银行的储蓄账户的利率是0.01%这种我就不说了,我们谈谈萝卜。 (1)首先是超市里面的货物:几乎所有的商品,大包装都只比小包装贵一点:3.99美元一加仑牛奶,3美元半加仑牛奶,你买哪个?一加仑对不对?好的,喝不完怎么办?扔了对不对?你发现,即使你扔掉没喝完的部分,买1加仑还是更划算对不对?这GDP可不就上来了嘛! (2)商品中不加税:你看到的商品是不含税的价格,含税的价格只有在你结账的时候才会加上去。美其名曰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税率,实际上对消费者有暗示效果。会导致多消费。 (3)尽量不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全部交由私营企业处理,强制居民消费。美国的铁路系统和德国、中国比起来约等于没有。这样的好处是,美国不用像德国和中国那样背负一个沉重的铁路负担,不用像中国那样天天给铁总还利息,不用像德国那样,天天看着那堆火车司机领着高薪天天罢工发神经:近的地方,自己开车(赶紧买车考驾照一条龙制造GDP走起)或者打uber,远的地方:坐飞机,各种航空公司自己选,哪家航空公司罢工,换一家就好了(我还没见过)。高校系统则颇为依靠私立大学。私立大学学费极为昂贵,这样(3.1)能吸纳全世界最好的人才来美国教学、研究;(3.2)让学生背负巨额债务从而(3.2.1)上课极为认真,我在圣母大学听学生上课,那个卷感是我在德国和中国从来没有体会过的,甚至卷在华中大都不如圣母大学卷;(3.2.2)考试极卷,学生们尽量按时毕业,不会像德国那样一堆30+本科生浪费国家资源;(3.2.3)读完书马上出来打工还钱! (4)高额学费、高额租金、高额生活开销(这边物价真的非常恐怖,体感USD1:3RMB),搭配上犹太人(?)精心设计的信用扩张逻辑,让你很容易提前消费,并且沉迷其中。 我自己对这边的信用卡体系进行过反思,供参考: 美国的信用卡公司(Master, Visa, Amex, Discover)之所以坚如磐石,而国内银联之所以玩不过蓝绿二厂,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银联太实诚了,不会忽悠民众。美国的银行动不动就给民众提供高额返现(5%家常便饭),让民众乐呵呵去“薅羊毛”,好一招“请君入瓮”!那这5%的返现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向商家收。久而久之商家自动会在商品中增加3%-5%的费用,以冲抵信用卡交易的各种费用。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今天不用信用卡在美国购物,你实际上就亏了这笔钱。而一来一回,顾客实际上并没有真的获益,但信用卡公司和银行,除了能够通过返现活动刺激消费者消费,捞到更多的服务费,捞一部分过度消费者的利息之外,还顺便捞到了梦寐以求的消费者数据和消费者“被迫”的“忠诚”。与之相对,银联几乎不向商家收取服务费,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有另一个平台,也几乎不收取服务费,并且更方便的话,它就会取代银联,这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蓝绿二将。而这两个故事似乎也是两种商业思维:美国人喜欢用精巧的设计构建商业壁垒,以牟取巨额利润。中国的经商模式似乎更老实本分,但也导致竞争过度内卷。 (5)实际上不仅如此,美国的这一信用消费体系还在另一层面鼓励信用扩张行为:你越是信用扩张(有更多的信用卡、有更多的借贷历史),你的信用分数就越高,你就能申请到越高级的信用卡。而这些高级信用卡在使用时,会得到更高的返点,而与此同时,信用卡公司和银行,又会在这种高级信用卡消费时,向商家收取更高的佣金,而商家又把这些佣金平摊到售价中。这也就是说,信用比较稀薄的人,实际上是在为信用“好”的人买单这一部分多出来的成本。而所谓信用好,就是你有工作,而且买房、买车、养娃、旅行、各种疯狂刷卡。你如果不按照这种“剧本”来生活,在中国,你收获的是无关痛痒的长辈的哔哔,在美国……你会损失很多钱!也就是说,你越是舍得花钱,你就过得越好,越是不舍得花钱,你就过得越糟。 如果这一套在我国实行,相信我国的消费大抵的确是可以起来的罢(doge)
如果高达54%的进口关税最终落地,中国该如何度过难关? 关于这个问题,一个经典
小石头说趣事社会
2025-04-08 10:14:0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