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微博中记录了楷楷上课的事情,有几位读者都关注到了我们有可能第二次改时间这

学林情感 2025-04-08 14:36:49

昨天我在微博中记录了楷楷上课的事情,有几位读者都关注到了我们有可能第二次改时间这个点,表示自己无法做到,也无法接受。关于这事,我再详细说说。

“言而有信”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一种美德或品质,还是一项规则或定式?我认为,它最核心的本质,是尊重。

当我们向他人做出承诺时,对方便因此寄予了希望,并围绕这项承诺,展开TA的后续行为。如果我们失约,不仅会让对方失望,还将在事实上给对方带来不便。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或者虽然发生次数不多,但给对方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对方将不再信任做出承诺的人。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很多地方,我们也需要他人的帮助,他人对我们的承诺,也深深影响着我们。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重要的。

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言而有信”的本质,仅仅只将其作为一项规则去遵守,此时我们可以做到尊重别人,但做不到尊重自己,你自己的意愿会被忽略甚至扼杀。如果过于执着,还有可能产生反作用,让这个人不愿意做承诺,害怕负责任。或者非常喜欢做承诺,但后续很难做到。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更多地是要让孩子看到,那些所谓的规则也好,美德也罢,背后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流动的美好,其中有对他人的关怀,更有对自己的尊重。

继续回到这个例子中,当老师在课堂上第一次问楷楷能否去时,他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说明他能尊重自己,知道自己那个时间另有安排,还清楚自己也想上课的意愿,他还能尊重老师,知道不确定的事不能给出明确答复。

楷楷和我商议后,我们和老师改了时间,这是一个慎重安排,然后做出承诺的过程。我们在计划安排时间,确保自己能赴约,而不是轻易承诺他人。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也是重要的。

到了第二天,楷楷有些后悔,我没有马上替他推掉课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和老师约定了,而且还是让老师按我们方便的时间做的更改。我没有过度强化这点,只是简单对楷楷说,现在再取消,有些不合适。我相信,即使我没有点出这点,楷楷也是清楚的,不然他不会皱着眉头,很为难似的来找我。平时决定一些事情,他是很有主见的。这时更不用责备孩子,成年人做了决定都有后悔的时候,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做出承诺和践行承诺,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前者代表着守约的意愿,后者代表着守约的能力。有太多人,只会做承诺,根本没有践行的能力。因为践行约定,不仅需要单一完成这项承诺的能力,还需要综合安排,并能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做出协调。

我们可能会发现,好多孩子经常会表现得“言而无信”,说得好好的,转头就做不到,这是很正常的,孩子有这个意愿,但能力还需要慢慢生出。如何平衡他人和自我的关系,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课题,需要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去总结经验。

在孩子的相关实践过程中,父母能给出的最重要的支持,就是信任孩子,并愿意给孩子垫底,或者说提供退路。

很多事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孩子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会发现一些TA以前可能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如果这时家长用“必须守约”去架住孩子,只会让孩子畏惧,此后不敢轻易承诺,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从此光说不干。

允许孩子后悔,允许孩子失约,去找一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下次再做出承诺时,就可以考虑得更周全一些,这是经验的累积。但是,由于我们的失约,必然会给对方带来影响,所以如果真的发生了,要诚挚地向对方道歉,情况严重的要予以补偿。尊重他人的方式有很多,重点是把对方的感受真的放在心上,去善后,去弥补,如此,便实现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双向尊重。

我相信,孩子在这样一次次的体验中,只会变得更加敢于承担,更加言而有信。

楷楷的日常

0 阅读:0
学林情感

学林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