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清华硕士陈行甲语出惊人:“从小学到大学,从硕士到海外求学,我一直以来都是学霸。可是,我现在已经53岁了,高中,甚至初中一些比较难的数学题,已经解不出来了。要知道,我是一个高考时数学接近满分的人。
可是多年以后,那些知识全忘记了。曾经带给我的荣耀和积淀,包括我曾经在基层工作的经历,这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那些学过的知识曾经带给我意义,但是,对于现在的我,已经没有意义。”
所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陈行甲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了树立良好的三观,做个有良知的人。
他说:“一个拥有正确三观的孩子,即使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也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显然,陈行甲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1971年,陈行甲出生于湖北兴山一个农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母亲却时刻教育他要做个“干净”的人。有一次陈行甲的衣服弄脏了,陈母勒令儿子要洗得干干净净。陈行甲撇了撇嘴,说“反正是打补丁的衣服,脏点没关系。”
陈母教训道,“即便是打补丁的衣服,也要干干净净”,母亲的言传身教,成为陈行甲性格和价值观的基石。
2011年,陈行甲调任巴东县委书记,那时的巴东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50万人有17万是贫困人口。经济发展落后是其一,更严重的是当地官场腐败,当时贪腐横行,百姓是怨声载道。
陈行甲调查发现,在县里的基础工程以及维修道路中,一个2000万的项目,经过层层审批,最终结款却成了8000万,这其中的“油水”不知道养活了多少贪得无厌的人。
面对这种情况,陈行甲在全县官员大会上直接拍桌子:“有人在这么穷的地方,还单笔几十万几十万地收钱,我就是要代表五十万人民对他们表示愤怒,就是要代表五十万巴东人整死他们!”
在陈行甲看来,只有把那些贪官污吏都送进去,并且杜绝一切官商勾结的可能,穷地方自然也就富裕起来了。于是,陈行甲以"向死而生"的勇气掀起反腐风暴。
他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查,牵扯的人越来越多,很快便接到了“求情”的电话,甚至送上金条,请求陈行甲“睁一只眼闭一只”,奈何陈行甲是那么地固执,拒绝一切诱惑,也要把这些蛀虫清除干净!
为此,他遭到了“报复”。有一次,回老家扫墓时,被一群戴头套的歹徒围殴,打断了2根肋骨,4根手指,差点连命都没了!
不料,陈行甲却公然放话:“我要像于成龙一样,像焦裕禄一样,即使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那是我最好的归宿。”
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他亲自抓捕的官员和不法商人多达87人,其中局长9人,直接牵出的县领导五个,包括了县长、县委副书记等重要官员。
当时,有一位是原县长刘冰,他恶狠狠地对陈行甲说:“你根本就不会当官,不知道什么是当官!”
陈行甲愣住了,难道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就是“不会做官”?那么,为民请命,两次因“扶贫新政”上了《新闻联播》,不顾一切从3000米的高空跳下,这又算什么呢?
只是,现实总是残酷的!2015年5月,陈行甲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陈行甲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决定,他选择裸辞做公益。
理由很简单,陈行甲因为肆无忌惮的反腐,引来背后更大势力的不满。
据悉, 有一次陈行甲向时任州委书记汇报工作时,被骂:"陈行甲,你只是个县委书记,老子是州委书记,你约老子十次,老子见你一次就是给你脸!"更过分的是,陈行甲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竟然被同僚匿名举报,理由是:“假公济私、结党营私、报复同僚......”
这一刻,陈行甲终于明白:仅凭一己之力实在无法改变贪腐局面,所以,他毅然决然用裸辞的方式,引发了官场震动!
陈行甲说:“人生上半场求存,下半场求真。”或许,相比在官场上遭遇明枪暗箭而心力交瘁,从事公益能让陈行甲身心愉悦。
如今,陈行甲把从政这些年的经历写进书中,取名为《在峡江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首次披露其传奇经历。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嫉恶如仇的陈行甲,是如何和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的,其细节读起来惊心动魄,极其过瘾。
这本书我越看越感动。第一章写母亲,第二章写爱人,第三章写基层工作,第四章写学习,第五章写留学生活,最后是公益选择。从对小家的爱,到为官时对国家的爱,到做公益对他人的爱,他的爱丰富又深切,这个瞬间让我感受到了行甲的赤诚。
书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他任县委书记期间的种种经历,特别是书中和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的各种反腐细节和故事,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极其过瘾。
陈行甲说:“这本书的出现,是希望有这样一种精神能够延续,希望年轻人也能够遇到困难不妥协,去征服那些生命的丑恶和不公。”功成身退的他继续在公益事业发光发热,而他书中的光辉事迹依然在帮助和改变着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