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课程助理教授骆明辉分析判断,中美双边贸易不会因此终止,因为中美互加税率已走高至边际痛楚效应递减的地步,逾60%关税与104%关税差别不是太大,对企业而言都难有盈利可图。 他评估,中美还在测试对方底线,两国最终目标是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但或许唯有互被对方的关税大棒打疼之后,僵局才有望破除。至于谁会先妥协,骆明辉说:“现在说谁更痛苦,谁先眨眼,还为时过早,一切取决于实际情况”。 骆明辉的研判揭示了贸易战背后的理性困境:当关税突破临界值,经济痛感反而钝化,政治博弈主导进程。美方高估"关税大棒"效力,忽视中国全产业链韧性及14亿人口市场的不可替代性;中方也需直面关键领域"卡脖子"风险。当前僵局实为全球化产业链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撕裂——美国制造业回流受制于人力成本与工会体系,中国产业升级遭遇技术封锁。所谓"比谁更抗痛"实则是双输赌局,双方都在用短期阵痛置换战略时间。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巨量沉没成本,终将迫使决策回归经济理性,这或是学者预判谈判破局的底层逻辑。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课程助理教授骆明辉分析判断,中美双边贸易不会
中学物理传播者
2025-04-09 10:14:45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