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附注零关税≠商品价格“腰斩”,图片内容严重失实
图片中所谓“零关税后商品价格暴跌”的说法严重夸大事实,完全脱离现实税费结构和市场规律。以下结合中国现行关税政策与官方数据逐一驳斥:
一、进口汽车:139万奥迪不可能降至35万
1. 现行税费结构:
进口汽车综合税费 = 关税(15%)+ 消费税(按排量1%-40%)+ 增值税(13%)。
即使关税归零,价格最多下降15%。所谓“139万降至35万”需关税为负或取消所有税费,纯属虚构。
2. 官方数据印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2022年进口车关税占总成本比例不足20%,零关税仅能降低终端售价约10%-15%。
二、奶粉、面粉、汽油:价格降幅被夸大5-10倍
1. 进口奶粉:
现行关税为5%-10%,增值税9%。以某品牌报关价200元/罐的奶粉为例,零关税后零售价约下降10-20元(从398元降至380元左右),绝无可能降至90元。
- 国家发改委数据:2023年婴幼儿奶粉进口均价为180元/公斤,零售价中关税占比不足8%。
2. 进口面粉与汽油:
面粉进口关税配额内税率1%,配额外65%,但国内面粉价格主要受种植成本和运输影响,关税占比微乎其微。
汽油进口关税为1%,价格核心取决于国际原油价格(占成本70%以上)和国内炼油税费。零关税对油价影响可忽略不计。
三、医疗产品:刻意混淆出厂价与终端价
1. 心脏支架与抗癌药:
进口心脏支架关税为4%,但终端价格高昂主因是流通环节加价(占60%以上)。2020年国家医保局集采已将均价从1.3万元压至700元,与关税无关。
抗癌药价格受专利垄断和研发成本主导。2018年国家取消抗癌药关税后,终端价仅下降3%-5%,例如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从2.4万元/支降至2.3万元,而非“195元”。
结论:图片内容违背基本经济逻辑,误导公众
图片刻意忽略增值税、消费税、流通成本等核心因素,虚构“零关税=价格暴跌”的假象。根据财政部和海关总署数据,中国进口商品中关税占比平均不足10%,零关税对终端价格影响有限。此类谣言利用公众对关税政策的误解,煽动非理性情绪,需以科学数据和权威分析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