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一名桂军小战士正在归家的途中。镜头下的他衣衫褴褛,披着头巾,肩扛钢枪,脚着草鞋,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准备和家人团聚。由于天气太过炎热,他的手中还拿着一把蒲扇。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不久,一名桂军小战士正在归家的途中。镜头下的他衣衫褴褛,披着头巾,肩扛钢枪,脚着草鞋,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准备和家人团聚。由于天气太过炎热,他的手中还拿着一把蒲扇,不时地扇动着。 这位名叫杨明的小战士出身于广西的一个普通农村,在战争爆发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凡而简单的生活。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火蔓延至全国各地,包括杨明的家乡广西。 面对国家危亡,广西当地开始大规模征兵。当时年仅18岁的杨明,怀着保家卫国的热忱,毅然决然地参军入伍。他加入了由李宗仁、白崇禧领导的桂军第21军。 杨明随身携带的不仅有武器装备,还有一本自制的手写家书集。这本朴素的小册子记录了他八年抗战生涯中,每次重大战役后给家人写的信。由于战争环境艰苦,通讯不便,这些信件从未能寄出。 桂军,这支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部队,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的"广西狼兵",最初是由当地土司组建起来抵御土匪的地方武装力量。这支力量在明朝时就是剿匪和抗击倭寇的中坚力量,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到了1925年之后,国民党军阀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广西站稳脚跟,共同统领"新桂系"军阀部队,桂军的名声开始在全国打响。 1937年,日军的铁蹄已经踏入上海。淞沪会战的节节败退让蒋介石忧心不已。为了扭转战局,广西军紧急动员整编,第7军和第48军合编为第21军,迅速投入战场。杨明就是在这个时候跟随部队开始了他的抗战生涯。 淞沪会战中,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桂军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战斗力。即使在没有飞机大炮支援的情况下,桂军将士们迎着枪林弹雨往前冲锋。正是在这场战役中,杨明失去了与他一同入伍的同乡好友。 随后的几年里,桂军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在台儿庄战役中,桂军发挥了关键作用,与其他国军一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在武汉会战中,桂军再次展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虽然最终战略撤退,但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在一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杨明的部队俘虏了几名日军,其中包括一名为日军做翻译的中国人。出于同胞之情,杨明在战友要处决这名"汉奸"时出面相救。后来证明,这名翻译实际上是被迫为日军工作,内心深处仍然忠于祖国。获救后,他成为了情报网的重要环节,多次提供了关键情报,帮助桂军和其他国军部队在战斗中占据先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遍了中国大地。 在部队即将解散前,军官们组织了一场简朴而隆重的离别仪式。连长拿出珍藏已久的几瓶烈酒,挨个给幸存的战士们倒上一杯。他特别表扬了杨明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将一枚铜质的纪念章别在他的胸前。 离别后的第二天清晨,杨明收拾好简单的行囊,正式踏上了归乡之路。 终于,在离家不远的村口,杨明远远地看到了那熟悉的老槐树和村口的石碑。八年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但又好像全都不同了。几个正在石碑旁玩耍的孩子看到了他,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归乡人。 当杨明的身影出现在家门口时,正在院子里忙碌的母亲愣住了,手中的农具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随后是一阵热泪盈眶的拥抱和此起彼伏的呼喊声,邻居们纷纷闻讯赶来,围观这名归来的战士。 晚饭后,杨明向家人展示了他从战场带回的纪念物:一枚铜质纪念章、几张战友的合影,以及那本记满了未曾寄出的家书的小册子。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一名桂军小战士正在归家的途中。镜头下的他衣衫褴褛,披
爱吃凉拌菜
2025-04-09 16:20:47
0
阅读:170
江南风
抗日英雄回家图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