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叩击心灵的育儿修行——参加德立博苑幼儿园家长会有感 (2025年4月9日) 在德立博苑幼儿园的家长会上,当投影仪映出"0-6岁大脑发育完成80%"的醒目标题时,我的后背不自觉地挺直了。作为三岁男孩的家长,这场讲座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的育儿认知:原来那些习以为常的玩手机、代劳背书包、随意打断孩子玩耍的日常,正在悄然吞噬着孩子珍贵的成长机会。 一、被科学数据颠覆的育儿认知 当专家展示脑神经发育图谱时,0-3岁阶段的神经元突触像烟花般密集绽放的景象让我震撼。原来孩子反复要求读同一本绘本时,是大脑在进行精密的信息编码;当孩子趴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时,正是吸收性心智在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框架。那些我们眼中"幼稚"的重复行为,竟是生命最初的智慧密码。 二、镜子里的育儿真相 讲座中播放的亲子互动监控录像让人如坐针毡:家长低头刷手机时,孩子也学着戳玩具屏幕;父母专注读书时,幼儿会主动搬来绘本安静翻看。这让我想起上周孩子突然说出"手机真好看"时的错愕,原来我们每个举动都在孩子心里投下倒影。蒙台梭利强调的"预备环境",首先要从净化家长的行为开始。 三、十条建议背后的教育哲学 看似简单的"每天八点入园""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实则是独立人格的奠基工程。当开一在幼儿园门口哭闹要抱时,我们终于明白:温柔而坚定地递上书包,比妥协更能培养责任感。家庭劳动参与计划实施两周后,孩子已经能自豪地给绿植浇水,这种成就感远胜任何说教。 散会后,我特意和总园长请教,我比较困惑的问题,看动画片的问题,玩手机的问题。园长说,我们不主张看电子产品,看来我平常是没有做对。在晚风轻拂的归途,我也在想,平时我们看手机抖音,孩子马上会说:“让我看一看”。我有时会让他看,有时是用阅读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满足他的诉求。 让我们更坚定要做孩子成长的脚手架而非枷锁。教育本就是一场静待花开的修行,当我们蹲下来以平视的角度观察孩子,终将发现:最好的教育,就藏在每个专注的瞬间、每次克制的守护、每句温暖的鼓励里。 ——附录德立博苑幼儿园家长会的要点: 养娃,你有准备了吗?虽然很重视,但是你准备好了?0到6岁,大脑生长发育达到人的80%;其中,0到3岁又生长最快最大。先要有,才会分享。语言爆发与规则意识建立。喜欢听重复的故事。精力特别充沛。人类倾向。吸收性心智。仿生,不加分辩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你看书,他也看书。摸仿,吸收。家长的行为,孩子都在模仿。专注力,独立。暑假,我跟他爸爸在家看书。刘开一一边在地上打滚、一边喊,我就是不要看书。孩子的专注力是保护出来的。不要打断,破坏他的专注力。蒙氏教育是陪伴、引导。 孩子看电视过多,不主张看电视,电子产品是平面的,要纠正。6岁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去做这件事情,共同去完成这个体验。要接纳、同情孩子的情绪。 多鼓励,多陪伴,家长要做给他看,不是说给他听;鼓励、引导、示范,不要代替,包办。 孩子都有自我保护的天性。 幼儿教育的十条建议: 1.每天在8:00钟前送孩子入园,养成良好的入园习惯; 2.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入园,不要随意请假; 3.每天用十分钟陪伴孩子,一起阅读绘本; 4.让孩子一起参与家庭日常工作,做能力所及的事情; 5.每天给一个拥抱; 6.不要随意打扰“工作”中的孩子; 7.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犯错”; 8.多用鼓励、肯定的话言,少用要求和指责的方式; 9.相信老师; 10.多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达成教育的共识。刘昌刚: 保护好奇心,就是培养未来的创新者! 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会扮演角色,模仿。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坚持才行。好习惯胜过一切!
一场叩击心灵的育儿修行——参加德立博苑幼儿园家长会有感 (2025年4月9日)
刘昌刚呀
2025-04-10 04:34: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