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腊月,赤峰市警局接到报警电话:水地公社分销店发生案,警方多处搜查未果,急得焦头烂额,这时祐有人想起一个人,来者竟是村里53岁的老羊倌大字不识一个,不到一天时间就将案子破了。
马玉林的故事,仿佛是从天地间的风沙中淘洗出来的,在内蒙古赤峰的广阔草原上,年幼的马玉林开始了他的放羊生涯。
每天,他都要带着羊群在草原上游荡,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在这看似平凡的日子里,马玉林却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本领。
放羊看似简单,实则危机四伏,草原上常有狼群出没,稍不留神,羊群就可能遭受损失,为了保护羊群,马玉林开始仔细观察羊的蹄印。
他发现,每只羊的蹄印都有其独特之处,就像人的指纹一样,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马玉林逐渐掌握了通过蹄印判断羊的体型、年龄、健康状况的本领。
这种"码踪"技能,不仅帮助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牧羊人,更为他日后的传奇人生埋下了伏笔。
马玉林的特殊才能很快在当地传开,每当有人丢失牲畜,总会找到马玉林帮忙,他总能通过蹄印准确找到丢失的牲畜,甚至能判断出偷盗者的体型特征。
这种神奇的能力,让他在当地有了"神眼"的美誉,然而,能力越大,危险也就越大,马玉林的才能引起了当地土匪的仇恨。
一个寒冷的冬夜,土匪闯入马玉林家中,他带着年仅10岁的儿子逃入深山,躲过一劫。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59年,赤峰市一家供销社发生了一起重大盗窃案,警方调查8天毫无进展,在走投无路之际,有人想起了有"神眼"之称的马玉林。
当时已经53岁的马玉林被请来协助破案,他仅用一天时间,就通过分析现场留下的足迹,成功找到了犯罪嫌疑人,这一壮举让警方大为惊叹,也为马玉林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就这样,这个大字不识的老羊倌,成为了赤峰市公安局刑警队的一名刑侦警员,马玉林的加入,为公安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独特的"码踪"技能,让许多本来难以破解的案件迎刃而解,很快,马玉林就以其非凡的能力,参与侦破了上千起重大案件,被誉为"第一码踪手"。
马玉林的名声很快传遍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纷纷将难以破解的案件足迹寄到赤峰市公安局,请求马玉林进行鉴定和协助破案。
1964年,马玉林被邀请到北京,参与编写了一套关于步法追踪技术的教材。这套教材的编写,不仅是对马玉林多年经验的总结,更为这门独特技术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马玉林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患上了气管炎、肺气肿、风湿关节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但即便如此,马玉林仍然坚持工作。在寒冷的天气里,他会在怀里揣一个小酒壶,感到撑不住时就喝一口酒来御寒,有时候,他甚至虚弱到无法骑自行车,就让同事用绳子拴住他的车,拉着他赶到现场。这种对工作的执着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尽管身体状况不佳,马玉林的破案效率却丝毫未减,据统计,仅1969年一年,他一人就破案60多起,几乎占全县破案总数的三分之二。
有一天,他甚至在一趟出行中就破案7起,展现了他持续的高效率和敬业精神,这种惊人的工作效率,不仅让同事们钦佩不已,也为当地的治安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马玉林又一次展现了他非凡的能力,当时,北京海淀区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闹鬼案",一个脸上花花白白的"鬼"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出现,不仅吓坏了不少路人,还导致多起盗窃案的发生。
北京警方多次侦查无果,最终请来了马玉林协助破案,马玉林通过分析现场留下的足迹,准确判断出作案者是两名外籍兄弟。
这一判断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关键线索,最终成功抓获了装扮成"鬼"的犯罪嫌疑人,这起案件的成功破获,再次证明了马玉林独特的追踪技能在刑侦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马玉林的传奇人生,在1981年画上了句号,这一年,75岁的马玉林永远闭上了他那双"神眼"。
虽然他留下了一套关于步法追踪技术的教材,但由于这门技术过于神奇和独特,至今仍无人能够完全掌握,马玉林的离去,不仅是中国刑侦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