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平凉军分区司令牛光前往静宁视察,顺便来理发店理发。理发师傅刚上手,牛司令透过镜子,好像认出了是谁?当即,牛司令紧紧握住师傅的手,喊:“老战友,你受苦了,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 牛光这人,放到革命年代那可是响当当的硬汉子。他早年参加过不少硬仗,担任过关中东路总队总队长,凭着一身胆气和实打实的战功,熬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被派去定西军分区当司令,后来又调到平凉军分区接着干。这家伙为人正派,干活踏实,不管多忙,总惦记着辖区的老百姓过得好不好。每次下乡视察,他都喜欢跟群众拉家常,听听大伙儿的难处,琢磨着咋把政策落实到位。 再说余朝江,他1933年就投身革命,加入了红四方面军,在红军医院当过卫生员。那时候,他年纪不大,但手艺好,心也热乎,专门给伤员包扎护理。牛光年轻时当连长,受过伤,就是余朝江给救回来的。那会儿两人关系不错,余朝江还顺手帮牛光剪过几次头发。可惜好景不长,1936年红四方面军在西固渡河打仗,余朝江被分到阻击部队,死守阵地。虽然任务完成了,他却挂了重彩,跟大部队失了联系。从那以后,他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漂到哪算哪。 余朝江伤好后,找过部队,可那年头战乱频繁,消息闭塞,根本联系不上。后来他流落到靖远一带,想回老家,路上盘缠又让人偷了。没办法,他只能在静宁落脚,靠给人剪头发混口饭吃。日子过得苦,他也不吭声,就这么默默扛着,一个人硬挺了十几年。谁能想到,这位当年救人无数的卫生员,最后会沦落到街边小店给人理发呢? 1952年春天,牛光带队去静宁视察。一连几天,他跑遍了村头田尾,跟干部群众聊民生聊建设,眼看着任务差不多了。临走前,警卫员看他头发乱糟糟的,劝他收拾收拾再走。牛光没啥架子,换了身便装,随手推开街边一家理发店的门。这店挺简陋,墙皮都掉了,屋里就几把旧椅子,镜子也泛黄。理发师傅是个瘦瘦的中年人,手脚麻利,招呼牛光坐下就开始剪。 牛光坐那等着,眼睛无意间瞟向镜子,看着师傅那张脸,越看越觉得不对劲。那双手、那神态,总让他想起点啥。他皱着眉回忆,直到师傅低头修鬓角时,一个小动作彻底勾起了他的记忆——当年在红军医院,余朝江也是这么歪着头给他剪头发。牛光脑子嗡一下,立马抓住师傅的手,激动得声音都抖了。那一刻,他认出来了,这不就是失散多年的老战友余朝江吗? 余朝江被这动静弄懵了,起初还以为认错了人。可牛光一提红四方面军医院,他眼泪差点掉下来。两人一核对身份,确认无误,余朝江挺直了腰板,敬了个军礼。牛光也红了眼眶,拉着他坐下,开始聊这些年的经历。原来,余朝江当年受伤后昏在山沟里,被好心人救了。醒来时部队早走远了,他找不着组织,只能四处流浪。后来钱没了,就在静宁安顿下来,靠手艺吃饭。 牛光听完,心里五味杂陈,既感动老战友的韧劲,又替他这些年的苦难难受。他没多想,当天就写了封信,把余朝江的革命经历和贡献写得清清楚楚,交给当地政府。牛光特意交代,这老战友为革命流过血,不能让他再受罪。政府收到信后很重视,赶紧查了余朝江的底细,没多久就确认他是老红军,恢复了身份和待遇,还安排他去国营理发合作社当主任。 余朝江这下算是翻了身,他在新岗位上干得起劲,不光教人剪头发,还常跟年轻人讲革命的事儿,告诉他们现在的好日子来得不易。他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人也精神了。每次牛光路过静宁,两人就凑一块喝茶,聊聊过去打仗的日子。余朝江老说,牛光给了他第二次人生,他得好好干,不能丢革命的脸。牛光听了就笑,咱们都是为新中国拼过命的兄弟,谁帮谁不是应该的? 这事儿在当地传开了,大家都说这俩老兵情谊深,命硬,硬是熬过了乱世又走到了一起。余朝江后来在合作社干了好些年,到老了还常给人讲当年的故事。他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老红军的骨气,也让更多人记住了那段艰苦岁月里的真情和信念。
1952年,平凉军分区司令牛光前往静宁视察,顺便来理发店理发。理发师傅刚上手,牛
趣叭叭呀
2025-04-10 11:02:52
0
阅读:1035
gs_smj
牛司今[点赞][点赞][点赞]